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黃連煎

    《圣惠》卷三十二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半兩(去須),蕤仁半兩(湯浸,去赤皮,研),杏仁49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研),黃柏半兩(銼),膩粉2錢,青鹽半兩,龍腦1錢(細(xì)研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除龍腦外,并為細(xì)散,入生絹袋盛,用雪水2大盞,浸藥14日,取出袋子,將藥汁灌于竹筒子內(nèi),密封,坐在湯中,以慢火煮一復(fù)時(shí),掘地坑子深3尺,埋1宿取出,入龍腦攪令勻,以瓷瓶盛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熱毒眼赤生翳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要點(diǎn)時(shí),即旋取點(diǎn)之。

    摘錄《圣惠》卷三十二《幼幼新書(shū)》卷二十八引《嬰孺方》:黃連煎處方

    好黃連2兩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小兒冷熱痢,經(jīng)時(shí)不止,休羸不堪,治愈而又發(fā)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以水7升,蜜8合,煎取1升3合,絞去滓,每服百日兒半合,200日,1歲1合。

    摘錄《幼幼新書(shū)》卷二十八引《嬰孺方》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一引《深師方》:黃連煎別名

    黃連湯

    處方

    黃連半兩,大棗1枚(切)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除熱。主眼赤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黃連湯《醫(yī)心方》卷五引《古今錄驗(yàn)》)。

    摘錄《外臺(tái)》卷二十一引《深師方》《圣惠》卷三十二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1兩(去須),蕤仁2兩(去赤皮),地骨皮1兩,青鹽1分,古字錢10文,曾青半兩(細(xì)研),蜜1斤。

    制法

    上搗碎,以蜜漬,安新瓷瓶中,以重湯煮1復(fù)時(shí),后以重綿濾去滓,其藥汁復(fù)納瓶子內(nèi),著露地2宿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眼胎赤,有障膜侵睛,不見(jiàn)物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后每以銅箸取少許,點(diǎn)目中,日3-5度。

    摘錄《圣惠》卷三十二《圣惠》卷三十二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1分(搗羅為末,研),白礬灰1分,膩粉1錢,井鹽半兩(研),硼砂1錢(研),胡黃連半兩(搗羅為末,研),白龍腦1分(細(xì)研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藥以淡漿水1大盞,古字錢20文,納瓷瓶中,封閉,懸于凈舍內(nèi),經(jīng)2-7日,綿濾去滓,入龍腦在藥中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肝臟壅熱,目中生赤脈,沖貫黑睛,赤痛不止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日3-5度,以銅箸取少許點(diǎn)之。

    摘錄《圣惠》卷三十二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○三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(去須,搗末)半分,大棗3枚(擘破),燈心(擘碎)1握。

    制法

    上以水1盞半,銀石器內(nèi)煎至5分,以新綿濾去滓,細(xì)瓷盒中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目赤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用銅箸點(diǎn)少許目眥頭,1日3-5次,臨臥再點(diǎn)。

    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○三《圣惠》卷三十二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2兩(去須),蕤仁2兩(去赤皮,研),硼砂1分。

    制法

    先取黃連,以水3大盞,煎取1大盞,綿濾去滓;去滓過(guò),又取蕤仁,以絹裹,別以水1盞揉令漿盡,卻和前黃連汁,同煎似稀膏,又以漿水半合浸硼砂,化盡,去夾石,入前藥中,更以慢火煎如稠膏,刮取攤于瓷盒中后,以新磚1口,上安艾如雞子大,燒之,以藥盒覆蓋,勿令煙出熏之,以艾盡為度,后研令勻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眼遠(yuǎn)年風(fēng)赤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以銅箸取如綠豆大,點(diǎn)之。

    摘錄《圣惠》卷三十二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—一一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(去須)1兩,曾青(研如粉)1兩,地骨白皮1兩,顆鹽1分,古錢10文,蜜1升。

    制法

    上搗碎,以蜜漬,安新瓷瓶中,以重湯煮1復(fù)時(shí)后取出,以綿濾去滓,納于瓶子中,著地上露2宿后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積年風(fēng)眼,胎赤眼,障膜侵黑睛不見(jiàn)物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以銅箸取少許,點(diǎn)目中,1日3-5度。

    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—一一《醫(yī)方類聚》卷七十引《吳氏集驗(yàn)方》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。

    制法

    凈洗,陰干,細(xì)研為末,水澄取細(xì)者,于湯瓶頭煎干,冷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赤眼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用點(diǎn)眼。

    摘錄《醫(yī)方類聚》卷七十引《吳氏集驗(yàn)方》《圣惠》卷八十九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半兩(去須),童子蛔蟲(chóng)5條(吐出者),龍腦半錢(細(xì)研),蜜3(2)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除龍腦外,入在瓷瓶中,于炊飯中蒸,候飯熟為度,以綿濾去滓,取汁,入龍腦令勻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小兒眼赤痛,及緣目生瘡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日3-4度點(diǎn)之。

    摘錄《圣惠》卷八十九《圣惠》卷八十九:黃連煎別名

    黃連膏

    處方

    黃連1兩(去須),蘆薈1分,龍腦1分(別研)。

    制法

    先將黃連、蘆薈搗羅為末,以新綿裹,用水1大盞,于銀器中以重湯內(nèi)煮,候藥汁3分減2,即去藥綿,入龍腦,以瓷瓶子內(nèi)收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小兒眼胎風(fēng)赤爛,不以年月發(fā)歇頻頻,視物淚出,澀痛不可忍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黃連膏(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八一)。

    摘錄《圣惠》卷八十九《雞峰》卷十九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末(以新瓜蔞根汁和作餅子,焙干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酒毒、水毒、渴不止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本方方名,據(jù)劑型,當(dāng)作“黃連丸”。

    摘錄《雞峰》卷十九《金鑒》卷四十七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孕婦腹內(nèi)有鐘聲,或嬰兒在內(nèi)啼哭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1味煎湯,調(diào)空房中鼠穴內(nèi)土服。

    摘錄《金鑒》卷四十七《圣惠》卷三十二:黃連煎處方

    黃連半兩(去須,搗為末),丁香1分(搗為末),黃柏半兩(為末),蕤仁半兩(去赤皮,爛研),古錢7文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眼風(fēng)癢赤急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以水1大盞,煎取半盞,去滓,更以綿濾,重熬成煎,每日3-5度點(diǎn)之。

    摘錄《圣惠》卷三十二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卷五:安腎丸處方肉桂(去粗皮,不見(jiàn)火)川烏(炮,去皮、臍)各500克 桃仁(麩炒)白蒺藜(炒,去刺)巴戟(去心)山藥 茯苓(去皮)肉蓯蓉(酒浸,炙)石斛(去根,炙)萆薢 白術(shù) 破故紙各1.5千克制法上藥為末,煉蜜為丸,如......
  • 處方肉桂(去粗皮.不見(jiàn)火)、川烏(炮.去皮.臍),各十六兩;桃仁(麩炒)、白蒺藜(炒.去刺)、巴戟(去心)、山藥、茯苓(去皮)、肉蓯蓉(酒浸.炙)、石斛(去根.炙)、白術(shù)、破故紙,各四十八兩。炮制上為末,煉蜜為圓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治腎經(jīng)......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卷三:安腎湯處方鹿茸3錢,葫蘆巴3錢,補(bǔ)骨脂3錢,韭子1錢,大茴香2錢,附子2錢,茅術(shù)2錢,茯苓3錢,菟絲子3錢。功能主治濕久脾陽(yáng)消乏,腎陽(yáng)亦憊者。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,名“安腎丸”(見(jiàn)原書(shū)同卷)。大便溏者,加赤石脂。各家論述凡......
  • 《吳鞠通醫(yī)案》卷三:安胃丸處方姜半夏8錢,川椒炭6錢,廣皮5錢,云苓塊6錢,烏梅肉4錢,生姜5錢。功能主治嘔吐不食已久,六脈弦細(xì)而弱。用法用量甘瀾水8茶杯,煮成3杯。分3次服。摘錄《吳鞠通醫(yī)案》卷三《衛(wèi)生寶鑒》卷五:安胃丸處方白術(shù)5錢,干姜......
  • 處方陳皮、黃連、半夏、當(dāng)歸、貝母、枳實(shí)、麥冬、甘草、白術(shù)、白茯、蘇梗、覆花、枇杷葉。功能主治胸膈有痰不寬,嘔吐,如有礙者。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,竹茹1團(tuán),水煎,食遠(yuǎn)服。摘錄《何氏濟(jì)生論》卷五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