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香附子(炒.去毛)、陳皮(去白)、肉桂(去粗皮)、良姜(去蘆)、青皮(去白)、甘草、茴香(炒)、蒼術(shù)(米泔浸),各一兩。桔梗(去蘆)三兩。
上件搗為細(xì)末。
治脾胃不和,中氣滯,宿寒留飲,停積不消,心腹脹滿,嘔吐酸水,脾疼泄瀉,臟腑不調(diào),飲食減少。
應(yīng)男子、女人一切氣疾,并宜服之。
常服溫脾胃,進(jìn)飲食。
每服二錢,入鹽少許,沸湯點(diǎn)服?;螓}酒調(diào)下,不拘時(shí)候。
木香、香附、厚樸、人參、陳皮、藿香、甘草各等分。
小兒吐瀉,不乳,多啼。
加生姜、大棗,水煎服。
藿香1錢,陳皮1錢,白術(shù)(蜜炙)1錢,砂仁(炒)1錢,黃芩1錢,桔梗1錢,益智仁1錢,厚樸(姜制)1錢半,枳殼(麩炒)1錢半,甘草(炙)8分,蘇葉8分,小茴7分。
妊娠二月,妊婦勞力,觸傷胎氣,致胎不安。
加燈心10莖,水煎,空心服。若慣墮胎者,宜每月服2劑,保過5月而止。
陳皮8分,桔梗8分,厚樸8分,小茴8分,益智8分,藿香8分,砂仁5分,蒼術(shù)4分,甘草3分,丁香3分,木香5分。
胎前胎氣不和,惡阻吐逆,不思飲食,腹中作痛。
原書用本方治上癥,去丁香、木香。一帖可愈。
五積散去麻黃(炒過)。
脾胃宿冷,腹內(nèi)切痛,或外感風(fēng)寒,內(nèi)傷生冷,泄瀉黃白色不止,或肝經(jīng)受寒,面色青慘,厥而泄利。
加生姜3片、鹽梅1個(gè)、紅棗2個(gè),水煎服。
香附子(炒,去毛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肉桂(去粗皮)1兩,良姜(去蘆)1兩,青皮(去白)1兩,甘草(爁)1兩,茴香(炒)1兩,蒼術(shù)(米泔浸)1兩,桔梗(去蘆)3兩。
上為細(xì)末。
溫脾胃,進(jìn)飲食。主脾胃不和,中脘氣滯,宿寒留飲,停積不消,心腹脹滿,嘔吐酸水。脾疼泄瀉,臟腑不調(diào),飲食減少;一切氣疾。心疼。
每服2錢,入鹽少許,沸湯點(diǎn)服,或鹽酒調(diào)下,不拘時(shí)候。
甘草(炙)半兩,白及1兩,地骨皮1兩,藿香半兩,山蜈蚣1兩,白芷1兩,紅內(nèi)消半兩,木香半兩,山慈姑1兩。
上焙干為末。
降氣。主一切氣疾。腳氣,虛氣上攻,胸膈不快.不進(jìn)飲食。
每服2大錢,空心鹽湯點(diǎn)服。
厚樸(姜制)半兩,人參1分,茯苓1分,甘草(炮)1分,茴香2錢。
上為末。
小兒面青黃,手足逆冷,不思食飲。
水煎服。
和氣飲
蒼術(shù)4兩(米泔浸3日,洗凈曬干,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),甘草(炙)1兩,青橘(去瓤)1兩,良姜(炒)半兩,肉桂半兩,干姜(炮)半兩,陳粟半升。
發(fā)背癰疽膿潰后氣虛,脾臟滑泄,四肢逆冷。
每服1錢,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,溫酒調(diào)下,不拘時(shí)候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香附子(炒.去毛)、陳皮(去白)、肉桂(去粗皮)、良姜(去蘆)、青皮(去白)、甘草、茴香(炒)、蒼術(shù)(米泔浸),各一兩。桔梗(去蘆)三兩。
炮制上件搗為細(xì)末。
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,中氣滯,宿寒留飲,停積不消,心腹脹滿,嘔吐酸水,脾疼泄瀉,臟腑不調(diào),飲食減少。
應(yīng)男子、女人一切氣疾,并宜服之。
常服溫脾胃,進(jìn)飲食。
用法用量每服二錢,入鹽少許,沸湯點(diǎn)服?;螓}酒調(diào)下,不拘時(shí)候。
摘錄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卷六:和氣散處方木香、香附、厚樸、人參、陳皮、藿香、甘草各等分。
功能主治小兒吐瀉,不乳,多啼。
用法用量加生姜、大棗,水煎服。
摘錄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卷六《葉氏女科》卷二:和氣散處方藿香1錢,陳皮1錢,白術(shù)(蜜炙)1錢,砂仁(炒)1錢,黃芩1錢,桔梗1錢,益智仁1錢,厚樸(姜制)1錢半,枳殼(麩炒)1錢半,甘草(炙)8分,蘇葉8分,小茴7分。
功能主治妊娠二月,妊婦勞力,觸傷胎氣,致胎不安。
用法用量加燈心10莖,水煎,空心服。若慣墮胎者,宜每月服2劑,保過5月而止。
摘錄《葉氏女科》卷二《女科秘要》卷二:和氣散處方陳皮8分,桔梗8分,厚樸8分,小茴8分,益智8分,藿香8分,砂仁5分,蒼術(shù)4分,甘草3分,丁香3分,木香5分。
功能主治胎前胎氣不和,惡阻吐逆,不思飲食,腹中作痛。
用法用量原書用本方治上癥,去丁香、木香。一帖可愈。
摘錄《女科秘要》卷二《得效》卷五:和氣散處方五積散去麻黃(炒過)。
功能主治脾胃宿冷,腹內(nèi)切痛,或外感風(fēng)寒,內(nèi)傷生冷,泄瀉黃白色不止,或肝經(jīng)受寒,面色青慘,厥而泄利。
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、鹽梅1個(gè)、紅棗2個(gè),水煎服。
摘錄《得效》卷五《局方》卷三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:和氣散處方香附子(炒,去毛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肉桂(去粗皮)1兩,良姜(去蘆)1兩,青皮(去白)1兩,甘草(爁)1兩,茴香(炒)1兩,蒼術(shù)(米泔浸)1兩,桔梗(去蘆)3兩。
制法上為細(xì)末。
功能主治溫脾胃,進(jìn)飲食。主脾胃不和,中脘氣滯,宿寒留飲,停積不消,心腹脹滿,嘔吐酸水。脾疼泄瀉,臟腑不調(diào),飲食減少;一切氣疾。心疼。
用法用量每服2錢,入鹽少許,沸湯點(diǎn)服,或鹽酒調(diào)下,不拘時(shí)候。
摘錄《局方》卷三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《續(xù)本事》卷三:和氣散處方甘草(炙)半兩,白及1兩,地骨皮1兩,藿香半兩,山蜈蚣1兩,白芷1兩,紅內(nèi)消半兩,木香半兩,山慈姑1兩。
制法上焙干為末。
功能主治降氣。主一切氣疾。腳氣,虛氣上攻,胸膈不快.不進(jìn)飲食。
用法用量每服2大錢,空心鹽湯點(diǎn)服。
摘錄《續(xù)本事》卷三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《吉氏家傳》:和氣散處方厚樸(姜制)半兩,人參1分,茯苓1分,甘草(炮)1分,茴香2錢。
制法上為末。
功能主治小兒面青黃,手足逆冷,不思食飲。
用法用量水煎服。
摘錄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《吉氏家傳》《醫(yī)學(xué)綱目》卷十八引劉涓子方:和氣散別名和氣飲
處方蒼術(shù)4兩(米泔浸3日,洗凈曬干,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),甘草(炙)1兩,青橘(去瓤)1兩,良姜(炒)半兩,肉桂半兩,干姜(炮)半兩,陳粟半升。
制法上為末。
功能主治發(fā)背癰疽膿潰后氣虛,脾臟滑泄,四肢逆冷。
用法用量每服1錢,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,溫酒調(diào)下,不拘時(shí)候。
摘錄《醫(yī)學(xué)綱目》卷十八引劉涓子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