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厚樸溫中湯

    《內(nèi)外傷辨》卷上:厚樸溫中湯處方

    厚樸(姜制)橘皮(去白)各30克 甘草(炙)草豆蔻仁 茯苓(去皮)木香各15克 干姜2.1克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粗散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中理氣,燥濕除滿。治脾胃虛寒,心腹脹滿,及秋冬客寒犯胃,時(shí)作疼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5克,用水300毫升,加生姜3片,煎至150毫升,去滓,空腹時(shí)溫服。

    注意

    服藥期間,忌一切冷物。

    備注

    方中厚樸理氣燥濕,消脹除滿3草豆蔻、干姜、生姜溫中散寒;木香、陳皮行氣寬中;甘草、茯苓健脾滲濕。諸藥合用,共成溫中理氣,燥濕除滿之功。

    摘錄《內(nèi)外傷辨》卷上《醫(yī)學(xué)傳燈》卷上:厚樸溫中湯處方

    厚樸、杏仁、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炮姜、甘草、藿香、香茹、陳皮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中暑,脈沉細(xì)緩。

    摘錄《醫(yī)學(xué)傳燈》卷上《明醫(yī)指掌》卷五:厚樸溫中湯處方

    厚樸(姜炒)8分,干姜7分,甘草(炒)6分,木香5分,陳皮8分,茯苓8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銼1劑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脾胃虛冷,心腹脹滿疼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加生姜3片,大棗2個(gè),水2鐘,煎8分服。

    摘錄《明醫(yī)指掌》卷五《內(nèi)外傷辨》卷中:厚樸溫中湯處方

    厚樸(姜制)1兩,橘皮(去白)1兩,甘草(炙)5錢,草豆蔻仁5錢,茯苓(去皮)5錢,木香5錢,干姜7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粗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中散寒。主脾胃虛寒,心腹脹滿,及秋冬客寒犯胃,時(shí)作疼痛。脾胃著寒停食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本方方名,《醫(yī)方類聚》引作“厚樸湯”,無草豆蔻仁、木香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成方便讀》:夫寒邪之傷人也,為無形之邪,若無有形之痰、血、食積互結(jié),則亦不過為痞滿、為嘔吐,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,故以厚樸溫中散滿者為君;凡人之氣,得寒則凝而行遲,故以木香、草蔻之芳香辛烈,入脾臟以行諸氣;脾惡濕,故用干姜、陳皮以燥之,茯苓以滲之;脾欲緩,故以甘草緩之;加生姜者,取其溫中散逆除嘔也。以上諸藥,皆入脾胃,不特可以溫中,且能散表,用之貴得其宜耳。

    摘錄《內(nèi)外傷辨》卷中
更多中藥材
  • 處方艾不拘多少。制法燒灰細(xì)研。功能主治吐血。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,新汲水調(diào)下。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六十八......
  • 處方艾葉(燒灰留性)2錢,白龍骨2錢,定粉2錢,肉豆蔻1枚(面裹煨熟),黃丹半錢(火煅飛過)。制法上為細(xì)末,滴水為丸,每1兩作40丸,捏作餅子。功能主治小兒吐瀉,日夜無度。用法用量每服1餅子,先取油燈盞,水洗過,乳食前煎油燈盞湯化下。摘錄《......
  • 處方黃連(去須)1兩半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,研)14粒,膽礬(研)半豆許,鉛丹(研)半兩,膩粉1分。制法上藥再同研勻,入粟米粥和,以艾煙熏之,為丸如雞頭子大。功能主治赤目。用法用量每用1丸,以綿裹井花水浸,點(diǎn)眼。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......
  • 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}卷九:艾煎丸處方人參 川芎 菖蒲各30克(節(jié)密,炒)熟艾120克(糯米飲調(diào)作餅,焙干)食茱萸(湯洗)當(dāng)歸各22克 白芍藥 熟干地黃各45克制法上為末,煮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補(bǔ)營衛(wèi),固經(jīng)脈。婦人崩漏,小腹?jié)M痛。用......
  • 處方人參、川芎、菖蒲(節(jié).蜜炒),各一兩;熟艾(糯米飲調(diào)作餅.焙干)四兩,食茱萸(湯洗)、當(dāng)歸,各七錢半;白芍藥、熟干地黃,各一兩半。炮制上為末,煮酒糊為圓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治崩傷淋瀝,小腸滿痛。常服補(bǔ)榮衛(wèi),固經(jīng)脈。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圓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