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茯苓杏仁甘草湯

    《金匱》卷上:茯苓杏仁甘草湯別名

    茯苓湯、茯苓杏仁湯

    處方

    茯苓3兩,杏仁50,甘草1兩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胸痹,胸中氣塞,短氣。濕溫,兩脛逆冷,胸滿頭眩重疼,妄言多汗,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茯苓湯(《千金》卷十三)、茯苓杏仁湯(《杏苑》卷三)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沈注金匱要略》:此痹胸中之氣也,邪氣阻塞胸膈,肺氣不得往來流利,則胸中氣塞短氣。方用杏仁通調(diào)肺氣,以茯苓滲導(dǎo)飲濕下行,甘草和中,俾邪去則痹開而氣不短矣。

    摘錄《金匱》卷上漢·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:茯苓杏仁甘草湯配方組成

    茯苓三兩(9克),杏仁五十個(8.5克),甘草一兩(3克)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三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不差,更服。

    功效

    通陽化飲,宣導(dǎo)氣機。

    主治

    胸痹,胸中氣塞,短氣。濕溫,兩脛逆冷,胸滿頭眩重疼,妄言多汗,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。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1.中醫(yī)病證:飲阻胸痹證。胸痛,胸悶,以悶為主,短氣,或似有水飲逆竄胸中,或嘔吐痰涎,質(zhì)地清稀,舌淡、苔滑,脈沉或滑。

    2.西醫(yī)疾?。汗谛牟?、肺源性心臟病、風(fēng)濕性心臟病、肋間神經(jīng)痛、神經(jīng)性頭痛、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哮喘、肺氣腫、前列腺炎、膀胱炎等臨床表現(xiàn)符合飲阻胸痹證者。

    用藥分析

    方中茯苓益氣利飲;杏仁通陽降泄;甘草益氣和中。

    用方思路

    1.茯苓杏仁甘草湯既是辨治飲阻胸痹證的重要代表方,又是辨治諸多雜病如心病、肺病、脾胃病等的重要基礎(chǔ)方。

    2.方中茯苓既是利水藥,又是益氣藥,還是安神藥;杏仁既是化痰藥,又是潤燥藥;甘草既是益氣藥,又是生津藥。從方中用藥用量及調(diào)配分析得知,茯苓杏仁甘草湯的應(yīng)用并不局限于飲阻胸痹證,還可用于辨治諸多雜病,如循環(huán)、呼吸、消化、內(nèi)分泌及代謝等系統(tǒng)疾病。

    3.運用茯苓杏仁甘草湯辨治的病證(無論病變部位在心、在肺或在脾胃)以水飲阻滯為主,其治既要利水,又要化痰,還要益氣。

    隨證加減

    若夾陰陽俱虛,可與炙甘草湯合方用之;若夾陰血虛,可與百合地黃湯合方用之;若夾陽虛,可與桂枝人參湯合方用之。

    注意

    運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既要辨清西醫(yī)之病,又要辨清西醫(yī)之病屬于中醫(yī)水飲阻滯證。辨西醫(yī)之病可進(jìn)一步了解疾病的發(fā)展演變及轉(zhuǎn)變規(guī)律,辨中醫(yī)之證可更好地針對西醫(yī)之病選用茯苓杏仁甘草湯。

    ①學(xué)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應(yīng)重視茯苓和甘草的用量調(diào)配關(guān)系、茯苓和杏仁的用量調(diào)配關(guān)系。②茯苓杏仁甘草湯雖是辨治飲阻胸痹證的重要代表方,但在臨床中對心肺氣虛痰阻證等也具有良好治療作用。

    方歌

    茯苓杏仁甘草湯,飲阻胸痹功效長,胸中氣塞與短氣,化飲宣氣與通陽。

    摘錄漢·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安神補心丸處方丹參300g 五味子(蒸)150g 石菖蒲100g 安神膏560g性狀為棕褐色的濃縮丸或糖衣丸;味澀、微酸。炮制上四味,安神膏系取合歡皮、菟絲子、墨旱蓮各3份及女貞子(蒸)4份、首烏藤5份、地黃2份、珍珠母20份......
  • 處方當(dāng)歸1錢2分,川芎7分,白芍1錢(炒),生地黃1錢2分,白術(shù)1錢,茯神1錢2分,遠(yuǎn)志(甘草水泡,去心)8分,酸棗仁(炒)8分,麥門冬(去心)2錢,黃芩1錢2分,玄參5分,甘草3分(一方無遠(yuǎn)志、麥門冬、黃芩、玄參、加陳皮、柏子仁、酒炒黃連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ān Shén Jiě Yù Tāng組成茯苓30g,九節(jié)菖蒲30g,郁金15g,牡丹皮15g,炒梔子10g,仙茅10g,淫羊藿15g,合歡皮30g,五味子15g,女貞子15g,蓮子心10g。主治更年期綜合征。以烘熱汗出、心煩焦躁、......
  • 處方南星末5兩,川加末1兩5錢(先以姜汁拌浸半日,入南星末調(diào),和勻成餅,于飯甑內(nèi)蒸半日),人參末1兩5錢,制遠(yuǎn)志末1兩5錢,飛過辰砂(研)7錢5分,琥珀7錢5分,酸棗仁(炒,研末)1兩。制法上用雄豬心血3個,入竹瀝,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金......
  • 處方石菖蒲1兩,遠(yuǎn)志1兩,人參1兩,獲神1兩,川芎1兩,山藥1兩,麥門冬1兩,鐵粉1兩,天麻1兩,半夏1兩,南星1兩,茯苓1兩,細(xì)辛5錢,辰砂5錢。制法上為末,生姜5兩取汁,入水煮糊為丸,如綠豆大,另以朱砂為衣。功能主治消風(fēng)痰。主驚悸。用法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