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赤石脂湯

    姜春華方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附子9克,黃芪9克,當(dāng)歸9克,桔梗9克,石榴皮9克,川楝子9克,肉桂3克,黃連3克,炮姜6克,訶子6克,赤石脂30克,肉豆蔻1.5克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陽益氣,澀腸止瀉。主肝腎陽氣虛弱,運(yùn)化失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

    摘錄姜春華方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刪繁方》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赤石脂8兩,烏梅20枚(去核),梔子14枚,白術(shù)3兩,蜀椒3兩(汗),升麻3兩,干姜2兩,粟米1升。

    制法

    上切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下焦熱或下痢膿血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以水1斗2升煮米熟,去滓,取7升,下諸藥,煮取5合服之。

    注意

    忌桃、李、雀肉。

    摘錄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刪繁方》《外臺》卷二引《肘后方》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赤石脂2兩(碎),干姜2兩(切),附子1兩(炮破)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傷寒若下膿血者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以水5升,煮取3升,去滓,溫分3服。

    后臍下痛者,加當(dāng)歸1兩,芍藥2兩,用水6升煮。

    注意

    忌豬肉。

    摘錄《外臺》卷二引《肘后方》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七十六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赤石脂1兩半,白芷1兩半,天雄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龍骨1兩半,當(dāng)歸(切,焙)1兩半,肉豆蔻1兩(去殼),黃連1兩(去須),厚樸1兩(去粗皮,生姜汁炙,銼),地榆1兩,白術(shù)1兩,桂1兩(去粗皮),訶梨勒1兩(煨,取皮),木香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洗,焙干炒),黃芩(去黑心)半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銼,如麻豆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膿血痢,后重里急,日夜頻并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姜5片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溫服。

    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七十六《普濟(jì)方》卷一四三引《肘后方》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赤石脂1兩,干姜半兩(炮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當(dāng)歸(切,焙)半兩,芍藥1兩(一方無附子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銼,如麻豆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傷寒下痢膿血,腹痛不止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5錢,以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    摘錄《普濟(jì)方》卷一四三引《肘后方》方出《圣惠》卷五十九,名見《普濟(jì)方》卷二一一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赤石脂1分,干姜1分(炮裂,銼),白龍骨半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散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久痢,食不消化,臍腹疼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(diào)下。

    摘錄方出《圣惠》卷五十九,名見《普濟(jì)方》卷二一一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七八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赤石脂1兩,黃連1分(去須),石膏1分(碎),甘草(炙)1分,龍骨1分,知母1分(焙),前胡1分(去蘆頭),赤茯苓1分(去黑皮),桂1分(去粗皮),芍藥1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粗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小兒卒下熱痢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1-2歲兒每服半錢匕,加大棗1個(擘破),水7分,煎至4分,去滓,分2次溫服,空心、午后各1次。

    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七八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六五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赤石脂3分,黃連3分(去須),地榆3分,甘草(炙)1分半,厚樸(去粗皮,生姜汁炙,銼)2分半,干姜(炮裂)1分半,當(dāng)歸(切,焙)半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粗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產(chǎn)后血痢,赤白兼下血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薤白3寸(切),同煎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    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六五《鬼遺》卷四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赤石脂2兩,人參2兩,甘草(炙)2兩,干姜2兩,龍骨1兩(碎),附子大者1枚(炮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切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癰疽冷下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以水8升,煮取2升半,去滓,分溫3服,如人行十里,進(jìn)一服。

    摘錄《鬼遺》卷四《千金》卷二十:赤石脂湯處方

    赤石脂8兩,烏梅20枚,梔子14枚,白術(shù)3兩,升麻3兩,廩米1升,干姜2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(口父)咀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下焦熱或下痢膿血,煩悶恍惚?;魜y,下焦熱結(jié),或痢下膿血煩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以水1斗,煮米取熟,去米下藥,煮取2升半,分為3服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千金方衍義》:熱傳少陰例中,下痢便膿血,及腹痛小便不利,用桃花湯。此以煩悶恍惚,故加烏梅下氣除煩滿,梔子除胃中熱氣,白術(shù)除熱消食,升麻引清氣上升,以佐石脂固脫、干姜導(dǎo)熱、粳米安胃。

    摘錄《千金》卷二十
更多中藥材
  • 處方北杏10個 雪梨1個 白砂糖30~50克制法將北杏、雪梨、白砂糖同放燉盅內(nèi),加清水半碗,隔水燉1小時。功能主治化痰止咳,清熱生津,潤肺平喘。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以及腸燥便秘等。用法用量每日2次,食雪梨,飲湯。摘錄《民間方》......
  • 別名金棗散處方北棗1枚,真砒1黑豆大。制法大棗去核,納真砒于棗內(nèi),外面紙裹訖,泥固濟(jì)燒存灰,研極細(xì)。功能主治走馬牙疳。用法用量金棗散(《瘍科綱要》卷下)。摘錄方出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五引《張氏家傳》,名見《醫(yī)統(tǒng)》卷六十四......
  • 處方北棗1枚(去核,入鴨嘴膽礬1片在內(nèi),紙裹火煅通紅,出火毒)。制法上為細(xì)末。功能主治小兒走馬疳。用法用量敷牙左右。摘錄《醫(yī)方大成》卷十引《幼幼方》......
  • 處方北梗、天花粉、干葛、川升麻、川芎、赤芍藥、獨活、柴胡、甘草。制法上銼散。功能主治熱毒與血相擊,而風(fēng)乘之,而致赤游腫者。用法用量每用1錢,加生姜2片,井水煎服。摘錄《普濟(jì)方》卷四○六......
  • 處方北艾1把。功能主治癰疽,瘡口冷滯,膿血少,肉色白,久不合。用法用量煎湯,密室中洗,仍以白膠燒煙熏之,續(xù)貼膏藥。仍多服排膿內(nèi)補(bǔ)散、加味不換金正氣散。摘錄《直指》卷二十二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