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豉湯

    《外臺》卷四引《延年秘錄》:豉湯處方

    豆豉1升,伏龍肝3兩(研),小兒小便3升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辟溫疫疾惡氣,令人不相染易。主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藥用小便煎取1升5合,去滓。平旦服之,令人不著瘴疾;天行有瘴之處,宜朝朝服。

    摘錄《外臺》卷四引《延年秘錄》《圣惠》卷九十七:豉湯處方

    豉1合,蔥白1握(去須,切),生姜1兩(切)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妊娠傷寒頭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藥以水1大盞,煮至6分,去滓,分2次溫服。

    摘錄《圣惠》卷九十七《圣濟總錄》卷八十一:豉湯處方

    豉3升,蜀椒1升(生用),生姜(和皮,銼)2斤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腳氣緩弱,疼痹腫滿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藥以水1斗5升,煮1沸,貯在小甕子中,著二小木橫甕下,腳踏木上,湯不得過三里穴,以故衣塞甕口,勿令通氣,微著糠火燒甕,使湯常熱,如甕中大熱,歇令片時。浸腳了,急將綿衣蓋兩腳令暖,勿令觸冷見風,臨臥浸之佳。

    摘錄《圣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《醫(yī)心方》卷九引《耆婆方》:豉湯處方

    豉1升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內虛,上熱下冷,氣不下,頭痛,胸煩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藥用水2升,令小沸,納豉令3沸,頓服。

    摘錄《醫(yī)心方》卷九引《耆婆方》《外臺》卷六引則《小品方》:豉湯處方

    豉1升,半夏1兩(洗),生姜2兩,人參1兩,柴胡1兩,甘草1兩(炙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切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霍亂嘔(口宛),氣厥不得喘息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以水5升,煮取兩升半,溫服7合。

    注意

    忌羊肉、餳、海藻、菘菜。

    摘錄《外臺》卷六引則《小品方》《外臺》卷三十八引《小品方》:豉湯處方

    香豉2升,萎蕤2兩,甘草(炙)2兩,麥門冬(去心)3兩,小蘗3兩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服五石散及鐘乳諸石丹藥等,口中傷爛,舌強而燥,不得食味者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上藥以水6升,煮取2升,分3次溫服,能頓服益佳,再合為度。

    摘錄《外臺》卷三十八引《小品方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處方艾葉2兩,醋1斤。制法上將艾葉同醋于銀鍋內同煎數(shù)沸,濾去滓,慢火再熬成膏。功能主治頭面風熱,小瘡多癢少痛,黃汁出。用法用量每用薄攤在衫紙上,貼患處,日1-2次。摘錄《御藥院方》卷十......
  • 處方艾,茯苓末1錢。功能主治別處無汗,獨心孔1片有汗者。用法用量以艾煎湯,調茯苓末服。各家論述此是心火自旺,膈有停飲,火熱蒸其濕飲,故令此處有汗。茯苓甘而淡,甘能養(yǎng)心,淡能滲濕;艾葉香而澀,香能利氣,澀能固津。摘錄《醫(yī)方考》卷四......
  • 處方熟艾10兩(用糯米1升煎成粥,澆在艾上,用手拌令勻,于日中曬干),附子(炮,去皮臍)2兩,生硫黃(別研極細)2兩,干姜10兩(炮)。制法上為細末,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去邪養(yǎng)正,補真益脾。主髓冷血虛,腰疼腳弱,及傷冷心腹疼痛,霍......
  • 處方藏瓜姜糟60錢,熟地黃60錢,生姜(擦)12錢,艾15錢。制法置擂盆內,研爛為泥。功能主治打撲筋攣,骨閃挫,及久年打撲痛。用法用量攤好厚紙上,再以紙覆其上,敷患處,燒鐵饅烙熨紙上。摘錄《中國接骨圖說》......
  • 處方干姜3兩,艾葉2升,膠如手掌大。功能主治卒吐血。用法用量水3升,煮取1升,頓服。摘錄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八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