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補脾丸

    《百一選方》卷六:補脾丸別名

    縮脾丸(《景岳全書》卷五十八)。

    處方

    白術(shù) 赤石脂 肉豆蔻(面裹,煨)川厚樸(去粗皮,姜汁涂炙)川白姜(炮)各30克 蓽茇(炒)神曲(炒)麥芽(炒)附子(炮,去皮、臍)各15克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脾祛寒,澀腸止瀉。主脾陽虛弱,滑泄不禁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早、晚食前各服50丸,陳米飲送下。

    摘錄《百一選方》卷六《壽世保元》卷三:補脾丸處方

    白術(shù)(去蘆)300克(分四份:一肉蔻,二五味子,三故紙,四吳茱萸各60克拌炒,去四味,只用白術(shù))蓮肉(去心,炒)人參各30克 甘草 白芍(炒)各15克 木香(煨)12克 山藥(炒)陳皮各21克 干姜(炒)9克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煮粥加炒神曲末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中理氣,健脾止瀉。主腸胃虛寒,滑泄不禁,日夜無度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00丸,空腹時用淡姜湯送下。

    摘錄《壽世保元》卷三《幼科發(fā)揮》卷三:補脾丸處方

    人參1兩,白術(shù)1兩,茯苓1兩,炙粉草1兩,白芍(酒炒)1兩,黃耆(蜜炙)1兩,陳皮1兩,當(dāng)歸身1兩,山藥1兩,蓮肉1兩,神曲5錢,肉桂2錢5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荷葉水煮粳米糊丸,如麻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小兒脾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米飲送下。

    摘錄《幼科發(fā)揮》卷三《醫(yī)學(xué)綱目》卷二十三引丹溪方:補脾丸處方

    白術(shù)半兩,白芍藥2錢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飯為丸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脾虛泄瀉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口服。

    冬月,去芍藥,加肉豆蔻、澤瀉服之;又不止者,加飛礬1錢半。

    摘錄《醫(yī)學(xué)綱目》卷二十三引丹溪方《證治寶鑒》卷八:補脾丸處方

    破故紙3兩(用薏苡仁炒,去苡仁不用),白茯苓2兩5錢,肉果4兩(紙包,煨)(或加香椿根皮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加大棗半斤、生姜半斤,砂鍋內(nèi)煮熟,用棗肉為丸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五更久泄不愈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80丸,清晨棗湯送下。

    注意

    忌生冷、魚腥、房事。

    摘錄《證治寶鑒》卷八《丹溪心法》卷三:補脾丸處方

    白術(shù)半斤,蒼術(shù)3兩,茯苓3兩,陳皮3兩。

    制法

    粥為丸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傷食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口服。

    摘錄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集驗方》:補脾丸處方

    附子(炮)1兩,蜀椒(汗)1兩,桂心2兩,赤石脂2兩,黃連2兩,人參2兩,干姜2兩,茯苓2兩,大麥糵2兩,陳面(炒)2兩,石斛2兩,當(dāng)歸2兩,鐘乳3兩(研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脾滑,胃虛弱,泄下不禁,飲食不消,雷鳴絞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0丸,酒送下,日3次。稍稍加之。

    摘錄《外臺》卷二十五引《集驗方》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七八:補脾丸處方

    肉豆蔻(炮,去殼,為末)1枚,龍骨(燒,研)1錢,乳香(研)1錢,蕪荑仁(炒,研)1錢,麝香(研)1錢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軟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小兒冷痢,或下青白,或下瘀黑,或如凝脂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5-7丸,陳米飲送下。

    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一七八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六:補脾丸處方

    丁香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胡椒1兩,木香1兩,茴香1兩,肉桂(去粗皮)1兩,干姜(炮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縮砂仁1兩,神曲(炒)3分,大麥糵(炒)3分,木瓜3分,甘草(炒)3分,白術(shù)3分,烏梅肉(炒)3分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煉蜜為丸,每1兩作11丸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中焦不和,脾胃虛弱,心腹冷痛,泄利不時,不思飲食,嘔吐痰逆,面色痿黃,肌肉消瘦,怠惰嗜臥,噎塞不通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丸,細(xì)嚼,食前米飲送下。

    摘錄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六《雞峰》卷十四:補脾丸處方

    厚樸(去皮)1兩(生姜1兩,同杵令爛,焙干),白術(shù)1兩,石脂1兩,肉豆蔻1兩,麥糵半兩,蓽茇半兩,訶子半兩,附子半兩,神曲半兩,干姜1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醋煮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久痢不止,體重羸瘦,腹中脹急,飲食不化,遇寒則極,脈弦而遲,此脾胃素弱,為風(fēng)冷則谷不化而水勝,久久不止,成虛勞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30丸,飲送下。未知,加至50丸。

    摘錄《雞峰》卷十四《百一》卷六:補脾丸處方

    白術(shù)1兩,赤石脂1兩,肉豆蔻(面裹,煨)1兩,川厚樸1兩(去粗皮,姜汁涂炙),川白姜(炮)1兩,蓽茇(炒)半兩,神曲(炒)半兩,麥糵(炒)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滑泄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本方方名,《景岳全書》引作“縮脾丸”。

    摘錄《百一》卷六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洞天奧旨》卷六:八仙丹處方大黃6克,金銀花120克,當(dāng)歸尾30克,玄參60克,柴胡9克,炒梔子9克,黃柏9克,貝母9克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化痰行氣。主濕熱下注。(陰囊皮炎)用法用量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摘錄《洞天奧旨》卷六《傷科方書......
  • 處方熟干地黃30兩,五味子4兩,天門冬12兩(去心,焙),菖蒲6兩,遠(yuǎn)志4兩(去心),石韋4兩(去毛),白茯苓2兩,桂心2兩。制法上為細(xì)散。功能主治服三十日力倍于常,六十日氣力盛,眾病皆除,三百日行及奔馬,五百日毒害不能中,千日夜視有光。主......
  • 處方雷丸1兩,錫灰1兩半,白蕪荑1兩,木香1兩(不見火),錦紋大黃1兩,檳榔12兩(雞心者),使君子1兩(取凈),黑丑頭末3兩(不見火)。制法上為細(xì)末,加蔥白1斤,煮沸,露1宿,為丸,如粟米大。功能主治驅(qū)蟲,化積,消氣。主男子、婦人、小兒外......
  • 處方何首烏4錢,地骨皮4錢,茯苓4錢,黨參2錢,生地黃2錢,熟地黃2錢,天門冬2錢,麥門冬2錢。功能主治身體虛弱,精神疲倦。用法用量水煎服。摘錄《家庭治病新書》......
  • 《喉科指掌》卷一:八仙散處方人中白1兩(煅存性用),生大黃1兩2錢,生石膏5錢,元參6錢(鹽水炒),黃芩1兩4錢(酒炒),玄明粉7錢,僵蠶末3錢,瓜硝8錢,輕粉1錢。制法上為細(xì)末,用煉蜜為錠。功能主治咽喉潰爛。用法用量每服2錢,放舌上,津化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