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補(bǔ)元散

    《雞峰普濟(jì)方》卷十九:補(bǔ)元散處方

    人參 白術(shù) 白茯苓 黃耆(蜜炙)苦葶藶 山藥各30克 木香15克 附子1個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主水腫消后,服之調(diào)補(bǔ)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用6克,加生姜、大棗各少許,以水150毫升,煎取90毫升,去滓,不計時溫服。

    摘錄《雞峰普濟(jì)方》卷十九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五十二:補(bǔ)元散處方

    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地龍(去土,炒)1兩,海桐皮(銼細(xì)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當(dāng)歸(切,焙)1兩,白芷1兩,芎1兩,白附子(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散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腎臟風(fēng)下注,多生熱瘡,或頭目虛腫,日漸瘦劣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錢匕,用豮豬腎批開入藥末,更入鹽椒少許煨熟,空心細(xì)嚼,用酒咽下。

    摘錄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五十二《審視瑤函》卷四:補(bǔ)元散處方

    夜明砂(淘凈)1兩,真蛤粉5錢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小兒痘后真元不足,目不能遠(yuǎn)視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2錢,用公豬肝1大片,將肝批開,搽藥在內(nèi),米泔水煮熟,任意食之,以原汁湯嚼下。每日早、晚服,過7日再服。

    摘錄《審視瑤函》卷四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七:補(bǔ)元散處方

    人參、白術(shù)、茯苓、附子、木香、肉豆蔻、生姜、大棗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瀉利久,脾胃虛,肢冷,脈沉微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水煎服。

    摘錄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七《雞峰》卷十九:補(bǔ)元散處方

    人參1兩,白術(shù)1兩,白茯苓1兩,黃耆(蜜炙)1兩,苦葶藶1兩,山藥1兩,木香半兩,附子1個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細(xì)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水腫消后補(bǔ)益血?dú)?。?/p>用法用量

    每服2錢,以水1盞,加生姜、大棗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    摘錄《雞峰》卷十九
更多中藥材
  • 處方當(dāng)歸、芍藥、地黃、川芎、鹿茸、阿膠(炒作珠,用干草火燒)、艾葉、續(xù)斷各等分。制法上為細(xì)末,醋打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婦人無子。用法用量每服20丸,空心好酒送下。摘錄《普濟(jì)方》卷三三六......
  • 《圣濟(jì)總錄》卷二十三:八石散處方代赭3兩,凝水石8兩,甘草(炙,銼,別為末)8兩,不灰木8兩,金星石4兩,銀星石4兩,云母4兩,石膏4兩,太陰玄精石4兩,陽起石2兩(別生研)。制法上藥除陽起石、甘草外,余8味固濟(jì)瓷罐中,歇口,約1秤,炭火煅......
  • 處方地龍(去土,炒)1兩,五靈脂(炒)1兩,威靈仙1兩,防風(fēng)(去蘆)1兩,木鱉子(去殼)1兩,草烏頭1兩(炒),白膠香(另研)3錢,乳香(另研)3錢。制法上為細(xì)末,酒煮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風(fēng)虛走注疼痛,昏迷無力,四肢麻木。用法用量......
  • 處方附子(去皮臍)1兩,烏頭(去皮臍)2兩,草烏頭2兩(并,每個銼作3段,同用鹽2兩,慢火煮1日,焙干),防風(fēng)半斤(以上4味,并銼令塊子相似),蛇床子2兩,莨菪子2兩,馬藺子2兩,吳茱萸2兩。制法上藥用慢火炒令煙出,急傾在凈地上,揀取附子、......
  • 《秘傳證治要訣類方》卷四:八神來復(fù)丹處方消石30克 硫黃30克(透明者,同消石為末,瓷瓦器內(nèi)慢火炒,用柳木槌攪,不可猛火以傷藥力,研極細(xì))太陰玄精石(研飛)30克 五靈脂(水澄去沙石,曬)青皮 陳皮 小茴香 沉香 木香 南星各30克。制法上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