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醉針茅

    拼音注音Zuì Zhēn Máo別名

    藥老、藥草、米米蒿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醉馬草的全革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chnatherum inebrians(Hance)Keng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季來收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常生長于海拔1700-4000m的高山草原、山坡、田邊、路旁和河灘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內(nèi)蒙古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醉馬草 多年生草本。須根柔韌。稈直立,少數(shù)叢生,平滑,高60-100cm,徑2.5-3.5mm,通常具3-4節(jié),節(jié)上具貼生微毛,基部具鱗芽。葉鞘稍粗糙,上部者短于節(jié)間,葉鞘口具微毛;葉舌厚膜質(zhì),長約lmm,先端平截或具裂齒;葉片質(zhì)地較硬,直立,邊緣常卷折,上面及邊緣較粗糙,莖生者長8-15cm,基生者長達(dá)30cm,寬2-10mm。圓錐花序緊密成穗伏,長10-25cm,寬1-2.5cm,小穗長5-6mm,灰綠色或基部帶紫色,成熟后變褐銅色,穎膜質(zhì),幾等長,先端尖常破裂,微粗糙。具3脈;外稃長約4mm,背部密被柔毛,先端具2齒,有3脈,脈于先端部分匯合而延伸成芒,芒長10-13mm,一回膝曲,芒柱稍丑轉(zhuǎn),被微短毛,基盤鈍,具短毛,長約0.5mm;內(nèi)稃具2脈,脈間被柔毛;花藥長約2mm,先端具毫毛。穎果圓柱形,長約3mm?;?、果期7-9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醉馬草含有兩種生物堿(alkafoids),即麥角新堿(efgometrine),麥角異新堿(ergometrinine)及l(fā)-二十八醇(1-octacosanol)

    性味

    苦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消腫;止痛。主關(guān)節(jié)腫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適量,浸酒涂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ù來源藥材基源:為葡萄科植物酒葡萄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tis labrusca L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根及莖洗凈,切片,葉切碎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此種產(chǎn)于美國東部,美國栽培葡萄品種多出自此種?,F(xiàn)我國云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背三七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別名大肥牛(《廣州植物志》),土生地、白仔菜藥、散血姜(《廣西藥植圖志》),土田七(《廣西中藥志》),三百棒、地滾子,大救駕、百步還陽、石三七、樹三七(《云南中草藥》),大綠葉、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èi Sān Qī Jīnɡ Yè出處《云南中草藥》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子菜的莖葉。夏、秋采收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背三七“條。性味《云南中草藥》:“咸微辛,寒,有毒?!肮δ苤髦吻鍩?,舒筋,止血,祛瘀。治百日咳,風(fēng)濕痛,骨折、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背葉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別名野桐、葉下白、白背木、白背娘、白樸樹、白帽頂來源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 apelta (Lour.) Muell.-Arg.以根及葉入藥。根全年可采,洗凈,切片,曬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背葉根拼音注音Bái Bèi Yè Gēn別名白膜根、白樸根(《嶺南草藥志》),野桐根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。出處《嶺南草藥志》來源為大戟種植物白楸的根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背葉“條。化學(xué)成分含酚類、氨基酸、鞣質(zhì)、糖類。性味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