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竹蛀屑(《圣惠方》)。
《綱目》
為竹蠹蟲科昆蟲竹蠹蟲幼蟲蝕害竹稈后的蛀屑。
《綱門》:"治聤耳出膿水,湯火傷瘡。"
外用:撒敷或調(diào)涂。
①治聤耳出膿:竹蛀屑、狼牙、白蘞等分。同研令細(xì),每用少許,納于耳中。(《圣惠方》)
⑦治湯火灼爛:竹中蠹蟲末,涂之。(《備急方》)
⑧治濕毒臁瘡:枯竹蛀屑、黃柏末等分。先以蔥、椒、茶湯洗凈,搽之,日一上。(《綱目》)
竹蛀屑
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藥材基源:為粉蠹科動物褐粉蠹的幼蟲蝕害竹竿后的蛀屑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yctus brunneus Steph.
采收和儲藏:捕捉竹蠹蟲時,同時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多棲于竹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南方各地。
褐粉蠹,體形小而細(xì)長,長約5mm,亦褐色。頭部隱于前胸下,觸角1對,從眼前直出,分11節(jié),末端呈棍棒狀??谄鬟m于咀咬,上唇突出,大腮端具2齒,小腮須呈長絲狀。前胸節(jié)能轉(zhuǎn)動,翅2對。前翅為角質(zhì)堅固的翅鞘,上有多數(shù)縱行的隆起;后翅膜質(zhì),適于飛翔。足3對,各有跗節(jié)5節(jié)。
心;肝經(jīng)
味苦;性寒
清熱解毒;去濕斂瘡。主耵耳流膿水;濕毒臁瘡;燒燙傷
外用:適量,撒敷或調(diào)涂。
《綱目》:治耵耳出膿水,湯火傷瘡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竹蛀屑(《圣惠方》)。
出處《綱目》
來源為竹蠹蟲科昆蟲竹蠹蟲幼蟲蝕害竹稈后的蛀屑。
功能主治《綱門》:"治聤耳出膿水,湯火傷瘡。"
用法用量外用:撒敷或調(diào)涂。
復(fù)方①治聤耳出膿:竹蛀屑、狼牙、白蘞等分。同研令細(xì),每用少許,納于耳中。(《圣惠方》)
⑦治湯火灼爛:竹中蠹蟲末,涂之。(《備急方》)
⑧治濕毒臁瘡:枯竹蛀屑、黃柏末等分。先以蔥、椒、茶湯洗凈,搽之,日一上。(《綱目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竹蠹蟲蛀末拼音注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別名竹蛀屑
英文名frass by bamboo moth出處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粉蠹科動物褐粉蠹的幼蟲蝕害竹竿后的蛀屑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yctus brunneus Steph.
采收和儲藏:捕捉竹蠹蟲時,同時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多棲于竹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南方各地。
原形態(tài)褐粉蠹,體形小而細(xì)長,長約5mm,亦褐色。頭部隱于前胸下,觸角1對,從眼前直出,分11節(jié),末端呈棍棒狀??谄鬟m于咀咬,上唇突出,大腮端具2齒,小腮須呈長絲狀。前胸節(jié)能轉(zhuǎn)動,翅2對。前翅為角質(zhì)堅固的翅鞘,上有多數(shù)縱行的隆起;后翅膜質(zhì),適于飛翔。足3對,各有跗節(jié)5節(jié)。
歸經(jīng)心;肝經(jīng)
性味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;去濕斂瘡。主耵耳流膿水;濕毒臁瘡;燒燙傷
用法用量外用:適量,撒敷或調(diào)涂。
各家論述《綱目》:治耵耳出膿水,湯火傷瘡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