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竹葉椒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竹葉椒葉拼音注音Zhú Yè Jiāo Yè出處

    《湖南藥物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蕓香科植物竹葉椒葉片,夏、秋采收,曬干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物形態(tài)詳"竹葉椒"條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腹脹痛,腫毒,乳癰,皮膚瘙癢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腹脹痛:竹葉椒葉、吳萸子搗爛敷臍上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②治腫毒:竹葉椒葉煎水洗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③治乳癰:鮮竹葉椒葉搗爛調酒敷患處;另用鮮根一兩,水煎調酒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④治皮膚瘙庠:鮮竹葉椒葉,桉樹鮮葉各半斤。水煎洗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⑤治蛇毒:竹葉椒葉搗敷患處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竹葉椒葉拼音注音Zhú Yè Jiāo Yè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出處

    出自《湖南藥物志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蕓香科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.的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Zanthoxylum armatum DC.[Z.planispinum Sieb.et Zucc.;Z.alatum Roxb.var.planispinum Rehd.et Wils.]

    采收和儲藏:6-8月,果實成熟時采收,曬干,除去果皮,留取種子備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、灌叢中及路旁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陜西、甘肅、臺灣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竹葉椒 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4m。枝直出而擴展,有彎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,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,莖干上的刺其基部為扁圓形墊狀。奇數羽狀復葉互生;葉軸無毛,具寬翼和皮刺;小葉無柄;小葉片3-5,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5-9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邊緣有細小圓齒,兩面無毛而疏生透明腺點,主脈上具針刺,例脈不明顯,紙質。聚傘狀圓錐花序,腋生,長2-6cm;花被片6-8,藥隔頂部有腺點一顆;雌花心皮2-4,通常l-2個發(fā)育。蓇葖果1-2瓣,稀3瓣,紅色,表面有突起的腺點。種子卵形,黑色,有光澤?;ㄆ?-5月,果期6-8月。

    歸經

    肺;脾經

    性味

    苦;辛;微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平喘利水;散瘀止痛。主痰飲喘息;水腫脹滿;小便不利;脘腹冷痛;關節(jié)痛;跌打腫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3-5g;研末,1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別名活麻草來源蕁麻科蕁麻屬植物裂葉蕁麻Urtica fissa Pritz.,以全草入藥。四季可采,曬干。性味甘、淡,微寒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祛風除濕。用于風濕骨痛,小兒吐乳,皮膚濕疹。用法用量0.5~1兩,水煎服或外洗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ín Cǎo別名接骨風來源藥材基源:為蕁麻科植物長莖冷水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ilea longicaulis Hand.-Mazz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700m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Tàn別名火炭(《千金方》),無紋炭(《圣濟總錄》),木炭(《普濟方》),焊炭(《經驗方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木炭之堅緊無紋、燒時焰發(fā)白色者。功能主治治腸風下血,陰囊濕疹,燙傷?!毒V目》:“誤吞金銀銅鐵在腹,白炭燒紅,急為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牛尾七別名牛尾七、大巖七來源蓼科白牛尾七Rheum emodi Wall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注意3~5錢,水煎服或生吃及泡酒服,亦可搗爛外包患處。功能主治苦、甘,寒。用法用量清熱解毒,止血,生肌。主治肺熱咳嗽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牛膽拼音注音Bái Niú Dǎn別名毛老虎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豬耳風、大力黃(《廣西野生資源植物》),白葉菊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大麻香、毛柴胡、白面風、土蒙花(《湖南藥物志》),大刀藥、白背風、白羊耳、華耳木、金邊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