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瘴氣藤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瘴氣藤來源

    豆科瘴氣藤Stizolobium venulosum Piper,以根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云南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溫。

    注意

    孕婦忌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止痛,截瘧。主治瘧疾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2~3錢,酒為引,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瘴氣藤拼音注音Zhànɡ Qì Ténɡ英文名venulosum Stizolobium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黃毛黎豆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tizolobium venulosum Piper[Mucuna venulosa (Piper)Merr.et Metc.]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季挖根,除去莖葉,洗凈泥土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向陽的草坡、灌木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海南、云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黃毛黎豆 一年生攀援藤本。幼枝稍被毛。三出復(fù)葉;小葉紙質(zhì),大小不等,長6-15cm,頂生小葉闊斜方狀卵形,側(cè)生的較小,極偏斜,先端急尖,上表近無毛,下面密被緊貼的短柔毛,小葉柄長3-4.5mm??偁罨ㄐ蜷L15-30cm,總軸和花梗密被灰色柔毛;花3朵簇生于一節(jié)上;花梗中間一個(gè)較長,中部以上有節(jié);小苞片大,卵長圓形,長1-2cm,早落;花萼闊鐘形,密被灰色小微毛及黃褐色、早落的長刺毛,上面裂片闊,下面的較狹,披針狀三角形;花冠深紫色,旗瓣卵形,長約2cm,翼瓣線狀長圓形,長約3cm,龍骨瓣鉤鐮狀,長約4cm。雄蕊二體;子房無柄。莢果長5-7cm,膨脹,密被黑褐色、不脫落的刺毛?;ㄆ诖杭荆谙募?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截瘧。主瘧疾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9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根:味苦、性溫。有清熱解毒、止痛、截瘧的功能。用于瘧疾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處《生草藥性備要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白飯樹的枝葉。生境分布生于溪旁、路邊、灌木叢中。分布廣西、湖南,貴州,廣東、臺(tái)灣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白飯樹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又名:金柑藤,魚骨菜,白魚眼、魚眼木、白火炭、白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飯樹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別名薏米蘊(yùn)(《嶺南采藥錄》),魚眼報(bào)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。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來源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的根,隨時(shí)可采,洗凈,切片,曬干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飯樹葉“條?;瘜W(xué)成分樹皮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別名云藊豆、四季豆、龍爪豆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唐豇、隱元豆(《植物學(xué)大辭典》),云豆、六月鮮、龍骨豆、二生豆、三生豆、唐豆(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·豆科》),白豆、粉豆(《陸川本草》)。出處《陸川本草》來源為豆科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首烏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別名山東何首烏、泰山何首烏來源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.,以塊根入藥。4~5月或10~11月菜塊根,曬干。性味苦、甘、澀,微溫。功能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(《本經(jīng)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馬科動(dòng)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。原形態(tài)動(dòng)物形態(tài)詳“馬肉“條。炮制《雷公炮炙論》:“(白馬莖),臨用時(shí)以銅刀劈破作七片,將生羊血拌蒸半日,出曬干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