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中華石龍尾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中華石龍尾別名

    蛤膽草、華石龍尾、過塘蛇

    來源

    玄參科中華石龍尾Limnophila chinensis (Osb.) Merr.,以全草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

    性味

    微甘、苦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尿,涼血解毒。主治水腫,結(jié)膜炎,風(fēng)疹;外用治天皰瘡,毒蛇、蜈蚣咬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鮮全草1~2兩,水煎服。外用鮮全草搗爛外敷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中華石龍尾拼音注音Zhōnɡ Huá Shí Lónɡ Wěi別名

    蛤蟆草、華石龍尾、過塘草、風(fēng)腫草

    英文名all-grass of Chinese Marshweed出處

    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玄參科植物中華石龍尾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imnophila chinensis (Osbeck) Merr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水旁、山谷、草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灣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15-20cm。除葉和花冠外全株密被多細胞柔毛。根狀莖長,下部匍匐而節(jié)上生根,莖上部單一或自基部分枝。葉對生,偶3-4枚輪生;無柄;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,稀為匙形,長5-53mm,寬2-15mm,先端鈍,基部抱莖,邊具鋸齒,背面有小腺點?;▎紊~依或為少花的總狀花序,腋生或頂生;花梗直挺,長3-15mm;小苞片長約2mm;花萼鐘狀,長約6mm,5裂,裂片三角狀鉆形;花冠紫紅色、藍色,稀為白色,長10-15mm,上唇淺2裂,下唇3裂;雄蕊4,花室稍分離。蒴果寬橢圓形,兩側(cè)扁,長約5mm,淺褐色?;ā⒐?0月至翌年5月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尿;涼血解毒。主水腫;結(jié)膜炎;風(fēng)疹;天皰瘡;蛇蟲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5-10g,鮮品30-60g。外用:鮮品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草:味微甘、苦,性涼。有清熱利尿、涼血解毒的功能。用于水腫、結(jié)膜炎、風(fēng)疹、天皰瘡、毒蛇、蜈蚣咬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ǎi Jiě Mǎ Dōu Línɡ別名白金果欖、山總管、百解薯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馬兜鈴科植物香港馬兜鈴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istolochiawestlandiiHemsl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,洗凈,切片,曬干。生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ǎi Zú Ténɡ別名神仙對坐草、石上蜈蚣、飛天蜈蚣、百足草、鐵斑鳩、巴巖姜、姜藤、天蜈蚣、土石蜈蚣、雄雞尾、細蜈蚣草、蜈蚣草、石蜈蚣、下山蜈蚣英文名Creeping Pothos出處始載于《新華本草綱要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天南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百部拼音注音Bǎi Bù別名百條根、百部草、鬧虱藥、藥虱藥英文名RADIX STEMONAE來源本品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(Miq.) Miq.、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百部還魂拼音注音Bǎi Bù Hái Hún別名還魂草(《廣西中藥志》),狗笠耳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出處《廣西中藥志》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的全草或葉。生境分布分布西南及南部。原形態(tài)蔓生草本,全株有腥味,光滑無毛。莖軟弱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ǎi Lǐ Xiānɡ別名地椒、麝香草來源為唇形科百里香屬植物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 L.[T. mongolicus Ronn.]和地椒(興凱百里香)T. przewalskii (Komar.) Nakai,以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