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魚眼草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魚眼草拼音注音Yú Yǎn Cǎo別名

    胡椒草、山胡椒菊、茯苓菜、蚯蛆草、泥鰍菜

    來源

    菊科魚眼草屬植物魚眼草Dichrocephala auriculata (Thunb.)Druce [D. latifolia DC.]以全草入藥。

    性味

    苦、辛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調經,解毒消腫。用于月經不調,扭傷腫痛;外用治毒蛇咬傷,疔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5錢;外用適量,搗爛敷傷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魚眼草拼音注音Yú Yǎn Cǎo別名

    星莠草、星宿草(《滇南本草》整理本),三仙菜(《云南中醫(yī)驗方》),地胡椒、鼓丁草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滇南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菊科植物小魚眼草菊葉魚眼草全草。夏季采收,曬干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①小魚眼草,又名:白芽草、白頂草、翳子花、地細辛。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10~25厘米。莖略帶紫色,密被白色柔毛。葉互生,倒卵形或矩圓狀橢圓形,長3.5~7厘米,寬1.2~2.4厘米,先端銳尖,基部漸狹成耳形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齒缺,在莖中部以下者,常成琴狀羽裂,兩面均被柔毛;無柄。頭狀花序極小,排列成圓錐花序,異型,球狀或半球狀;總苞不明顯,苞片2列,卵狀披針形或卵形,綠色,緣膜質,少被絨毛;花托半球形,具多數橢圓形突起;花管狀,外緣為雌花,多列,花冠白色,圓錐形,先端2裂;中部為兩性花,花冠綠黃色,鐘狀,先端4裂;雄蕊4,花藥基部2齒裂;雌蕊I,花柱伸出花冠之外。瘦果扁平,無冠毛。花期春末至夏、秋。

    生于溪邊、路旁、山坡。分布云南、貴州等地。

    本植物的根(魚眼草根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    ②菊葉魚眼草

    二年生草本。形態(tài)與上種相似,但植株較大,高20~40厘米,莖部疏生白色柔毛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菊葉魚眼草全草毒性頗強。因曾引起家畜流產,故認為其作用性質類似麥角,但未經證實;可能此種流產乃因動物食后發(fā)生急性胃腸炎,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充血所致。

    性味

    《滇南本草》:"味苦,性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利濕,祛翳。治瘧疾,痢疾,腹瀉,肝炎,婦女白帶,日翳,口瘡,瘡瘍。

    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小兒臟腑積熱,瀉綠水者,搗汁,乳燉服?;驌v汁點水酒服,截瘧。"

    ②《云南中草藥》:"清熱解毒。治肝炎,小兒消化不良,夜盲,瘡瘍。"

    ③《貴州藥植目錄》:"清熱除濕,解毒去翳。治疔瘡,眼翳,小兒口瘡,婦女白帶。"

    ④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"清熱解毒,止痛,止瀉。治感冒高熱,腹瀉,肝炎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2~4錢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。

    復方

    治痢疾:魚眼草一錢。搗爛,用開水沖服。(《云南中醫(yī)驗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魚眼草拼音注音Yú Yǎn Cǎo別名

    三仙菜、星宿草、地胡椒、鼓丁草、翳子草、地細辛、小鏝頭草、明頭草

    英文名Herb of Bentham Dichrocephala出處

    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小魚眼草及菊葉魚眼草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Dichrocephala benthamii C. B. Clarke2.Dichrocephala chrysanthemifolia (Bl) DC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草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西藏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小魚眼草 一年生草本,高10-25cm。莖略帶紫色,密被白色柔毛。葉片倒卵形或匙形,長3.5-7cm,中下部葉的通常羽裂或大頭羽裂,上部葉通常有深圓齒,兩面被稀疏或密短柔毛,基部擴大,耳狀抱莖。頭狀花序半球形,寬達5mm,少數或多數在莖和分枝頂端排成稀疏或稠密的傘房狀或圓錐狀;雌花白色,極幽默,線形,先端有2-3細齒,兩性花綠黃色,近壺狀,先端有4齒。瘦果扁平,有加厚的邊緣;無冠毛?;ㄆ诖耗┲料那?。

    2.菊葉魚眼草 本種的主要特征是:植株密生白色粗硬毛。葉片羽狀深裂。關狀花序較大,直徑約8mm。

    毒性

    菊葉魚眼草全草毒性頗強。因曾引起家畜流產,故認為其作用性質類似麥角,但未經證實;可能此種流產乃因動物食后發(fā)生急性胃腸炎,反射性地引起盆腔充血所致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菊葉魚眼草全草毒性頗強。因曾引起家畜流產而被認為其作用性質類似麥角,但未經證實;可能此種流產乃因動物食后發(fā)生急性胃腸炎,反段性引起盆腔育血所致[1]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祛風明目。主肺炎;肝炎;痢疾;消化不良;瘧疾;夜盲;帶下;瘡瘍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6-12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煎水洗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滇南本草》:治小兒臟腑積熱,瀉綠水者,搗汁,乳燉服,或搗汁點水酒服,截瘧。

    2.《云南中草藥》:清熱解毒。治肝炎,小兒消化不良,夜盲,瘡瘍。

    3.《貴州藥植目錄》:清熱除濕,解毒去翳。治疔瘡,眼翳,小兒口瘡,婦女白帶。

    4.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清熱解毒,止痛,止瀉。治感冒高熱,腹瀉,肝炎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葉拼音注音Chénɡ Yè出處《嶺南采藥錄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葉片?;瘜W成分橙葉含揮發(fā)油0.2~0.3%,其中的主要成分為芳樟醇、檸檬醛和檸檬烯等。功能主治《嶺南采藥錄》:“搗爛敷瘡,能止疼散瘀?!罢洝吨兴幋筠o典》《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子拼音注音Chénɡ Zi別名橙(《上林賦》),黃橙(張籍),金橙(蘇軾),金球、鵠殼(《綱目》)。出處《食性本草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香橙的果實。10月間果實成熟時采收.生境分布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子核拼音注音Chénɡ Zi Hé出處《本草圖經》來源為蕓香種植物香橙的種子?;瘜W成分種子含脂肪油、蛋白質,以及苦味成分黃柏內酯和鬧米林。功能主治治疝氣,淋病,腰痛。①《綱目》:“面鼾粉刺,濕研,夜上涂之。“②《本草求原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子皮拼音注音Chénɡ Zi Pí出處《開寶本草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香橙的果皮?;瘜W成分果皮含橙皮甙、揮發(fā)油、果膠、胡蘿卜素等。揮發(fā)油中主要為牻牛兒醛、檸檬烯等;還分離到大牻牛兒烯B、大牻牛兒烯D和雙環(huán)大牻牛兒烯。性味苫辛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皮拼音注音Chénɡ Pí別名黃果皮、理陳皮(《滇南本草》)。出處《嶺南采藥錄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果皮。冬季或春初,收集剝下的果皮,曬干或烘干。性狀完整果皮呈瓣狀,略似陳皮,但較厚實,厚者可達2~3毫米。外表金黃色,粗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