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直立席草
莎草科螢藺Scirpus juncoides Roxb. [S. erectus Poir.],以全草入藥。
河北、山東向南至廣東、廣西及西南各省區(qū)。
甘、淡,涼。
清熱解毒,涼血利水。主治肺癆咳血,風(fēng)火牙痛,目赤腫痛,尿路感染。
2~4兩,水煎服。
《廣西中草藥》
為莎草科植物螢藺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生長在路旁、荒地、田邊、溪旁潮濕處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多年生草本,高25~60厘米。根狀莖短,具多數(shù)須根。莖叢生,稈稍堅挺,圓柱狀,少數(shù)近于有棱角,平滑,基部具扣3個鞘;鞘的開口處為斜截形,頂端急尖或圓形,邊緣為干膜質(zhì),無葉片。苞片1枚,為稈的延長,直立,長3~15厘米;小穗3~5個聚成頭狀,假側(cè)生,卵形或長圓狀卵形,長8~17毫米,寬3.5~4毫米,棕色或淡棕色,具多數(shù)花;鱗片寬卵形或卵形,頂端驟縮成短尖,長3.5~4毫米,下面綠色,具1條中肋,兩側(cè)棕色或具深棕色條紋;下位剛毛5~6條,有倒刺;雄蕊3,花藥長圓形,藥隔突出;花柱柱頭2,極少3個。小堅果寬倒卵形,或倒卵形,平凸?fàn)睿L約2毫米,成熟時黑褐色,具光澤?;ü?~11月。
甘淡,涼,無毒。
清熱解毒,涼血利水,清心火,止吐血。治麻痘毒,肺癆咳血,火盛牙痛。
①治麻痘熱毒:野馬蹄草四兩,冰糖二兩。煎湯當(dāng)茶飲。
②治肺癆咳血:野馬蹄草二兩,冰糖一兩。煎湯服。
③治火盛牙痛:野馬蹄草二兩,攔路蛇一兩。煎湯飲并含漱。
④治白濁:野馬蹄草、車前草、地榆、桑樹漿、楓樹漿各適量,煎湯服。
⑤治赤眼:野馬蹄草二兩。煎湯服。
出自《廣西中草藥》
藥材基源:為莎草科植物螢藺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cirpus juncoides (Roxb).Palla[Scirpus juncoides Roxb.]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路旁、田邊、塘邊、溪旁、沼澤地或荒地潮濕處。
資源分布:除內(nèi)蒙古、甘肅、西藏未見外,分布幾遍全國。
螢藺,多年生草本,高25-60cm。根莖短。稈叢生,圓柱形,有時有棱角,基部有2-3葉鞘,無葉片。苞片1,為稈的延長,直立長5-15cm,小穗2-5,聚成頭狀,長圓狀卵形,長8-17mm,寬3.5-4.5mm,棕色或淺棕色,有多數(shù)花;鱗片寬卵形或卵形,長約4cm,近紙質(zhì),先端鈍圓,有銳尖,背面有1脈,兩側(cè)有深棕色條紋,下位剛毛5-6條,長于或短于小堅果,有倒刺;雄蕊3;柱頭2,少有3。小堅果寬倒卵形,平凸?fàn)睿L約2mm,熟時黑褐色,稍皺縮,有光澤?;?、果期7-11月。
生物學(xué)特性,喜溫暖潮濕氣候。適應(yīng)性強(qiáng),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但以肥沃疏松的潮濕地栽培為宜。
栽培技術(shù),用分株繁殖法。3-4月,掘起萌芽植株,分成數(shù)叢,每叢具2-3個芽,按行株距30cm×20cm開穴,每穴植1叢。
田間管理,生長前期常拔雜草,追肥1-2次,并經(jīng)常保持土壤濕潤。
肺;膀胱;肝經(jīng)
味甘;淡;性涼
清熱涼血;解毒利濕;消積開胃。主麻疹熱毒;肺癆咳血;牙痛;目赤;熱淋;白濁;食積停滯
內(nèi)服:煎湯, 60-120g。
①治麻痘熱毒:野馬蹄草四兩,冰糖二兩。煎湯當(dāng)茶飲。②治肺癆咳血:野馬蹄草二兩,冰糖一兩。煎湯服。③治火盛牙痛:野馬蹄草二兩,攔路蛇一兩。煎湯飲并含漱。④治白濁:野馬蹄草、車前草、地榆、桑樹漿。楓樹漿各適量,煎湯服。⑤治赤眼:野馬蹄草二兩。煎湯服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直立席草
來源莎草科螢藺Scirpus juncoides Roxb. [S. erectus Poir.],以全草入藥。
生境分布河北、山東向南至廣東、廣西及西南各省區(qū)。
性味甘、淡,涼。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涼血利水。主治肺癆咳血,風(fēng)火牙痛,目赤腫痛,尿路感染。
用法用量2~4兩,水煎服。
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野馬蹄草拼音注音Yě Mǎ Tí Cǎo出處《廣西中草藥》
來源為莎草科植物螢藺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生境分布生長在路旁、荒地、田邊、溪旁潮濕處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25~60厘米。根狀莖短,具多數(shù)須根。莖叢生,稈稍堅挺,圓柱狀,少數(shù)近于有棱角,平滑,基部具扣3個鞘;鞘的開口處為斜截形,頂端急尖或圓形,邊緣為干膜質(zhì),無葉片。苞片1枚,為稈的延長,直立,長3~15厘米;小穗3~5個聚成頭狀,假側(cè)生,卵形或長圓狀卵形,長8~17毫米,寬3.5~4毫米,棕色或淡棕色,具多數(shù)花;鱗片寬卵形或卵形,頂端驟縮成短尖,長3.5~4毫米,下面綠色,具1條中肋,兩側(cè)棕色或具深棕色條紋;下位剛毛5~6條,有倒刺;雄蕊3,花藥長圓形,藥隔突出;花柱柱頭2,極少3個。小堅果寬倒卵形,或倒卵形,平凸?fàn)睿L約2毫米,成熟時黑褐色,具光澤?;ü?~11月。
性味甘淡,涼,無毒。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涼血利水,清心火,止吐血。治麻痘毒,肺癆咳血,火盛牙痛。
復(fù)方①治麻痘熱毒:野馬蹄草四兩,冰糖二兩。煎湯當(dāng)茶飲。
②治肺癆咳血:野馬蹄草二兩,冰糖一兩。煎湯服。
③治火盛牙痛:野馬蹄草二兩,攔路蛇一兩。煎湯飲并含漱。
④治白濁:野馬蹄草、車前草、地榆、桑樹漿、楓樹漿各適量,煎湯服。
⑤治赤眼:野馬蹄草二兩。煎湯服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野馬蹄草拼音注音Yě Mǎ Tí Cǎo英文名Herb of Rush-like Bulrush出處出自《廣西中草藥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莎草科植物螢藺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cirpus juncoides (Roxb).Palla[Scirpus juncoides Roxb.]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路旁、田邊、塘邊、溪旁、沼澤地或荒地潮濕處。
資源分布:除內(nèi)蒙古、甘肅、西藏未見外,分布幾遍全國。
原形態(tài)螢藺,多年生草本,高25-60cm。根莖短。稈叢生,圓柱形,有時有棱角,基部有2-3葉鞘,無葉片。苞片1,為稈的延長,直立長5-15cm,小穗2-5,聚成頭狀,長圓狀卵形,長8-17mm,寬3.5-4.5mm,棕色或淺棕色,有多數(shù)花;鱗片寬卵形或卵形,長約4cm,近紙質(zhì),先端鈍圓,有銳尖,背面有1脈,兩側(cè)有深棕色條紋,下位剛毛5-6條,長于或短于小堅果,有倒刺;雄蕊3;柱頭2,少有3。小堅果寬倒卵形,平凸?fàn)睿L約2mm,熟時黑褐色,稍皺縮,有光澤?;?、果期7-11月。
栽培生物學(xué)特性,喜溫暖潮濕氣候。適應(yīng)性強(qiáng),對土壤要求不嚴(yán),但以肥沃疏松的潮濕地栽培為宜。
栽培技術(shù),用分株繁殖法。3-4月,掘起萌芽植株,分成數(shù)叢,每叢具2-3個芽,按行株距30cm×20cm開穴,每穴植1叢。
田間管理,生長前期常拔雜草,追肥1-2次,并經(jīng)常保持土壤濕潤。
歸經(jīng)肺;膀胱;肝經(jīng)
性味味甘;淡;性涼
功能主治清熱涼血;解毒利濕;消積開胃。主麻疹熱毒;肺癆咳血;牙痛;目赤;熱淋;白濁;食積停滯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 60-120g。
復(fù)方①治麻痘熱毒:野馬蹄草四兩,冰糖二兩。煎湯當(dāng)茶飲。②治肺癆咳血:野馬蹄草二兩,冰糖一兩。煎湯服。③治火盛牙痛:野馬蹄草二兩,攔路蛇一兩。煎湯飲并含漱。④治白濁:野馬蹄草、車前草、地榆、桑樹漿。楓樹漿各適量,煎湯服。⑤治赤眼:野馬蹄草二兩。煎湯服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