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別錄》
為鼠李科植物鼠李的樹皮。
植物形態(tài)詳"鼠李"條。
為扁平或卷成槽狀的干燥樹皮,厚2~3毫米。外表灰黑色,粗糙,有縱橫裂紋及小形橫長皮孔。枝皮較光滑。除去栓皮者,表面呈紅棕色。內(nèi)表面深紅棕色,有類白色縱紋理(纖維束)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纖維性。氣微弱而特殊,味苦。
①《別錄》:"味苦,微寒,無毒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有小毒。"
《綱目》:"忌鐵。"
治風(fēng)痹,熱毒。
①《別錄》:"主除身皮熱毒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主諸瘡寒熱,毒痹。"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主風(fēng)痹。"
內(nèi)服:煎灑,1~3錢。外用:熬膏涂敷或煎水洗。
出自《名醫(yī)別錄》
藥材基源:為鼠李科植物凍綠Rhamnus utilis Decne.的樹皮或根皮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amnus utilis Decne.[R.davarica auct.non Pall.]
采收和儲藏:根皮秋、冬季挖根剝?nèi)。瑯淦ご?、夏季采剝,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向陽山地、丘陵、山坡草叢、灌叢或疏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凍綠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達4m。幼枝無毛,小枝褐色或紫紅色,稍平滑,對生或近對生,枝端常具針刺;葉對生或近對生;葉柄長0.5-1.5cm,上面具溝;托葉披針形,常具疏毛,宿存;葉片紙質(zhì),橢圓形、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4-15cm,寬2-6.5cm,先端突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細鋸齒,上面無毛或僅中脈具疏柔毛,下面沿脈或脈腋有金黃色柔毛,側(cè)脈5-6對,網(wǎng)脈明顯?;▎涡?,雌雄異株,黃綠色,無總梗的傘狀聚傘花序生于枝端或葉腋;花萼4裂,裂片卵形;花瓣4,長橢圓形,小或無;雄花雄蕊4,花藥狹長,丁字形著生,與花瓣一起著生于萼裂的基部,退化雌蕊子房扁球形,花柱2裂;雌花的子房球形,花柱長,柱頭3裂,退化雄蕊4。核果近球形,徑6-8mm,熟時黑色,具2分核?;坑兴薮孑嗤?,果梗長5-12mm,無毛。種子近球形,背側(cè)基部有短溝?;ㄆ?-6月,果期5-8月。
1.為扁平或卷成槽狀的干燥樹皮,厚2-3mm。外表灰黑色,粗糙,有縱橫裂紋及小形橫長皮孔。枝皮較光滑。除去栓皮者,表面呈紅棕色。內(nèi)表面深紅棕色,有類白色縱紋理(纖維束)。
2.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纖維性。
肺經(jīng)
苦;寒
《綱目》:忌鐵。
清熱解毒;涼血;殺蟲。主風(fēng)熱瘙癢;疥瘡;濕疹;腹痛;跌打損傷;腎囊風(fēng)
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內(nèi)服:煎湯,10-30g。
1.《別錄》:主除身皮熱毒。
2.《唐本草》:主諸瘡寒熱,毒痹。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主風(fēng)痹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別錄》
來源為鼠李科植物鼠李的樹皮。
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"鼠李"條。
性狀為扁平或卷成槽狀的干燥樹皮,厚2~3毫米。外表灰黑色,粗糙,有縱橫裂紋及小形橫長皮孔。枝皮較光滑。除去栓皮者,表面呈紅棕色。內(nèi)表面深紅棕色,有類白色縱紋理(纖維束)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纖維性。氣微弱而特殊,味苦。
性味①《別錄》:"味苦,微寒,無毒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有小毒。"
注意《綱目》:"忌鐵。"
功能主治治風(fēng)痹,熱毒。
①《別錄》:"主除身皮熱毒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主諸瘡寒熱,毒痹。"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主風(fēng)痹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灑,1~3錢。外用:熬膏涂敷或煎水洗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鼠李皮拼音注音Shǔ Lǐ Pí英文名Bark of Davurian Buckthorn出處出自《名醫(yī)別錄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鼠李科植物凍綠Rhamnus utilis Decne.的樹皮或根皮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amnus utilis Decne.[R.davarica auct.non Pall.]
采收和儲藏:根皮秋、冬季挖根剝?nèi)。瑯淦ご?、夏季采剝,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向陽山地、丘陵、山坡草叢、灌叢或疏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凍綠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達4m。幼枝無毛,小枝褐色或紫紅色,稍平滑,對生或近對生,枝端常具針刺;葉對生或近對生;葉柄長0.5-1.5cm,上面具溝;托葉披針形,常具疏毛,宿存;葉片紙質(zhì),橢圓形、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4-15cm,寬2-6.5cm,先端突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細鋸齒,上面無毛或僅中脈具疏柔毛,下面沿脈或脈腋有金黃色柔毛,側(cè)脈5-6對,網(wǎng)脈明顯?;▎涡?,雌雄異株,黃綠色,無總梗的傘狀聚傘花序生于枝端或葉腋;花萼4裂,裂片卵形;花瓣4,長橢圓形,小或無;雄花雄蕊4,花藥狹長,丁字形著生,與花瓣一起著生于萼裂的基部,退化雌蕊子房扁球形,花柱2裂;雌花的子房球形,花柱長,柱頭3裂,退化雄蕊4。核果近球形,徑6-8mm,熟時黑色,具2分核?;坑兴薮孑嗤?,果梗長5-12mm,無毛。種子近球形,背側(cè)基部有短溝?;ㄆ?-6月,果期5-8月。
性狀1.為扁平或卷成槽狀的干燥樹皮,厚2-3mm。外表灰黑色,粗糙,有縱橫裂紋及小形橫長皮孔。枝皮較光滑。除去栓皮者,表面呈紅棕色。內(nèi)表面深紅棕色,有類白色縱紋理(纖維束)。
2.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纖維性。
歸經(jīng)肺經(jīng)
性味苦;寒
注意《綱目》:忌鐵。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;涼血;殺蟲。主風(fēng)熱瘙癢;疥瘡;濕疹;腹痛;跌打損傷;腎囊風(fēng)
用法用量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內(nèi)服:煎湯,10-30g。
各家論述1.《別錄》:主除身皮熱毒。
2.《唐本草》:主諸瘡寒熱,毒痹。
3.《日華子本草》:主風(fēng)痹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