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胭木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胭木來源

    夾竹桃科胭木Wrightia tomentosa (Roxb.) Roem. et Schult.,以莖、根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廣西、貴州、云南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毒消腫。主治蛇咬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。

    備注

    葉可制藍色染料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胭木拼音注音Yān Mù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夾竹桃科植物毛倒吊筆的根或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Wrightza tomentosa(Roxb.)Roem.et schult.[NeriumtomentosumRoxb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凈,多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0-1500m的山地溝谷密林中或山腳潮濕疏林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喬木,高達15m。全株具乳汁;小枝蒼白色至褐色,被短柔毛,具皮孔。葉對生;葉柄長3-10mm,密被短柔毛;葉片膜質(zhì),橢圓形或闊橢圓形,長6-18cm,寬3.5-8.5cm,先端急尖至尾狀短尖,基部急尖,葉面被疏柔毛至無毛。葉背被絨毛或密柔毛;側(cè)脈每邊10-15條。聚傘花序頂生,被短柔毛;花萼裂片5,闊卵形,比花冠筒短;花冠淡黃色至粉紅色或深紅色,高腳碟狀,花冠裂片5,具顆粒狀突起;副花冠分裂為得發(fā)紫10枚鱗片,先端具細齒;雄蕊5,著生于花冠筒頂部,花藥被短柔毛至無毛,伸出花冠喉部之外;子房由2枚粘生心皮組成,無毛,花柱絲狀,向上逐漸增大,柱頭頭柱。蓇葖2個粘生,長圓形,長14-21cm,寬3-4cm,密生白色斑點。種子線狀紡錘形,長約2cm,先端具白色絹質(zhì)種毛,長約3.5cm。花期5-10月,果期8月至翌年3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根、莖、葉、種子含碳水化合物、不飽和甾醇、三萜、黃酮和生物堿,已分離得到生物堿:錐絲枯堿(conkur-chine),錐絲堿(conessine),錐絲定(conessidine),止瀉木堿(holar-rhine),克杞欽(kurchine)。從樹皮中分離得到異黃酮:胭木二酮(wrightiadione)。從莖皮中分離得到:16-正三十三烷酮(n-tritriacont-l6-One),二十六烷-3,6-二醇-12-羧酸(hexaconsan-3,6-diol-l2-oic acid)。從種子中分離得到毒毛旋花子酸(strophan-thus acid),蘇氨酸(threornine),纈氨酸(valine),亮氨酸(leucine),異亮氨酸(isoleucine),苯丙氨酸(phenylalanine),賴氨酸(lysine),蛋氨酸(methionine)等必需氨基酸。

    性味

    微苦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毒消腫。主蛇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刺花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別名白花刺(《貴州草藥》),苦刺花(《文山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貴州草藥》來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。夏季采收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貴州,陜西、甘肅、河南、山西、河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刺花葉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 Yè出處《貴州草藥》來源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葉片.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刺花“條。化學(xué)成分葉含香葉木甙。性味《貴州草藥》:“苦,平?!肮δ苤髦巍顿F州草藥》:“清熱,解毒。治毒腫。“用法用量外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前拼音注音Bái Qián別名鵝管白前、竹葉白前英文名RHIZOMA CYNANCHI STAUNTONII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(Decne.) Schltr. ex Lev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è別名五加皮、鵝掌楸、三葉五加、刺三甲英文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e Root-bark來源為五加科植物白勒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(L.)Merr. 的根皮。夏、秋季采挖根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千層拼音注音Bái Qiān Cénɡ別名玉樹、千層皮來源桃金娘科千皮層屬植物白千層Melaleuca leucadendra L.,以樹皮及枝葉入藥。全年可采,陰干。性味葉:辛,微溫。皮:平。功能主治葉:芳香解表,祛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