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玉帶根

    拼音注音Yù Dài Gēn別名

    珊瑚枝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拖鞋花,洋珊瑚(《廣州植物志》),百足草、扭曲草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止血草(《廣西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

    來(lái)源

    為大戟科植物紅雀珊瑚全株。采取全株,以鮮用為佳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廣州、南寧籌地常有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半直立亞灌木,高60~100厘米。莖肉質(zhì),深綠色,圓柱狀,粗6~12毫米,常作波狀彎曲,具乳汁。單葉互生;葉片卵形至卵狀矩圓形,長(zhǎng)5~10厘米,短尖,基部稍狹而作不規(guī)則的向后反卷,中脈于葉背隆起.杯狀聚傘花序成密集頂生的復(fù)聚傘花序;總苞鮮紅色或紫色,長(zhǎng)約1厘米,除頂裂片稍有睫毛外,余均禿凈,上側(cè)基部成一短距,狀如拖鞋,上有腺體;雄蕊和花柱均突出。蒴果長(zhǎng)約6毫米。花期夏、秋間。

    性味

    酸澀,寒,有毒。

    ①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酸咸微澀,性涼,有小毒。"

    ②《廣西中草藥》:"酸微澀,性寒,有小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體質(zhì)虛寒者忌服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,解毒,鎮(zhèn)痛,止血。治瘡瘍腫毒,跌打腫痛,外傷出血,火眼。

    ①《嶺南采藥錄》:"搗敷大瘡,殺疥贏蟲。折之有白汁,取其汁擦癬。"

    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內(nèi)服消炎鎮(zhèn)痛,治腰痛。莖葉:搗敷治眼紅腫痛及跌打損傷。"

    ③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"清熱解毒,止血生肌。治癤腫瘡瘍,外傷出血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搗敷。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瘡瘍腫痛:扭曲草、土牛膝,南蛇勒苗各適量。共搗爛,敷患處。

    ②治外傷出血:扭曲草適量搗爛,敷患處。

    ③治目赤腫痛:扭曲草葉適量,冰片少許。共搗爛,外敷患眼。(選方出《廣西中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uà Pí?jiǎng)e名刻因托斯(維名)。出處《新疆中草藥手冊(cè)》來(lái)源為樺木科植物疣枝樺的樹皮。采伐樹木時(shí)剝皮,曬干,生用或炒炭用。生境分布生于河灘、山谷或針葉林緣。分布新疆北部。原形態(tài)疣枝樺,又名:疣樺。落葉喬木。樹皮灰白色,由數(shù)層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梅拼音注音Bái Méi別名鹽梅(《尚書》),霜梅(《綱目》),白霜梅(《本草便讀》)。出處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來(lái)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實(shí),經(jīng)鹽漬而成。性味酸澀咸,平。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“暖,無(wú)毒?!阿凇毒V目》:“酸咸,平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Méi Huā別名綠萼梅(《綱目拾遺》),綠梅花(《藥材學(xué)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(lái)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花蕾。1~2月間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,攤置席上,曬干。雨天可用炭火烘干。性狀干燥花蕾,呈圓球形,直徑4~8毫米,基部常帶有小梗。苞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uàn來(lái)源椴樹科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.,以樹皮、根。生境分布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。功能主治癆傷初起:樹皮或根半斤,水煎,加紅糖,沖黃酒或白酒,早晚飯前分服。久咳:根7~8錢,曬干蜜炙,水煎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Nán Mù別名美人柴、粘柴來(lái)源藥材基源:為樟科植物刨花潤(rùn)楠的莖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achilus pauhoi Kanehira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,用寬刨刀刨成寬約4cm的薄片,曬干備用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土壤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