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香蕈

    拼音注音Xiānɡ Xùn別名

    香信(《本草求原》),香菇(《隨息居飲食譜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日用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側耳科植物香蕈子實體。春、秋、冬季均可收采,采得后除去泥砂雜質,曬干或焙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寄生于栗、柯、槲等樹干上,通常都用人工培養(yǎng)。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安徽、廣西、廣東等地均有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菌蓋徑可達10厘米,表面黑褐色,有不規(guī)則的裂紋;下面有許多分叉的菌褶。菌柄彎生,白色。蓋膜為綿毛狀,蓋開展后,僅在柄的上部留存毛狀的痕跡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干香蕈食部占72%,食部每100克中含水分13克,脂肪1.8克,碳水化物54克,粗纖維7.8克,灰分4.9克,鈣124毫克,磷415毫克,鐵25.3毫克,維生素B1-0.07毫克,B2-1.13毫克,尼克酸18.9毫克。新鮮香蕈除含水分85~90%外,固形物中含粗蛋白質19%,粗脂肪4%,可溶性無氮物質67%,粗纖維7%,灰分3%。蛋白質中含白蛋白、谷蛋白、醇溶蛋白,三者之比為100:63:2。干香蕈尚含一種蛋白質,含量約2.35%,其中谷氨酸含量為17.5%。干香蕈的水浸物中含組氨酸、谷氨酸、丙氨酸、亮氨酸、苯丙氨酸、纈氨酸、天門冬氨酸、天門冬素、乙酰胺、膽堿、腺嘌呤及痕跡量的三甲胺。脂肪的碘價為139,可見所含脂肪酸的不飽和度甚高。用乙醚抽提所得的油脂部分,不皂化物占30%,混合脂肪酸占60%;后者的飽和脂肪酸中:棕櫚酸占80%,蠟酸占10%;不飽和脂肪酸中:亞油酸占80%以上,油酸占10%;不皂化物中,除麥角甾醇外,尚有菌甾醇等。又含一種有強臭的"蠟",熔點38℃,分子中含-CHO,-SH,-SS-基。香蕈中的麥角甾醇,無論用日光或紫外線照曬,皆可轉變?yōu)榫S生素D2,故香蕈為抗佝僂病食物之一。香蕈含維生素C甚少(東北產(chǎn)者含0.27微克),又缺乏維生素A及A原。香蕈所含碳水化物以半纖維素為最多,此外尚有甘露醇、海藻糖、葡萄糖、糖原、戊聚糖、甲基戊聚糖等。香蕈的呈味物質,是一群水溶性物質,其中腺嘌呤是主要者之一;其香氣,新鮮者以松茸醇為主(占90%),此外尚含正戊基乙基酮4~6%;干燥香蕈,香氣則以酮為主。浙皖制造干香蕈,系在炭火上烤干,烤干后,才具有"香菇"的特有佳香,與新鮮者大不相同。新鮮香蕈含分解核酸的酶,水解核酸產(chǎn)生嘌呤等成分。

    香蕈所含降低血脂的物質有香蕈太生和2R-羥基-4-(9-腺嘌呤基)丁酸

    藥理作用

    香蕈有降低血清脂質的作用,在大鼠飼喂含香蕈的飲食(同時加膽甾醇1%,酪蛋白18%,棉子油5%)1~2月后,可使血清膽甾醇含量較不給香蕈的對照組為低,但肝臟中膽甾醇含量則與對照組無區(qū)別。在給膽甾醇1月后,再給香蕈也同樣有效(即血清膽甾醇水平下降之速度較不給香蕈者為快)。水及稀醇溶解之部分有效,而醚溶者無效。高脂血癥的病人(動脈粥樣硬化、糖尿病及高血壓病患者)連服香蕈有效成分150~300毫克/天15周后,甘油三酯、磷脂、總脂及非酯型脂肪酸均有所下降,停藥后血脂質梢上升,再給藥又可下降。肝功能(SGOT,SGPT,血清總蛋白量、凝血酶元等)則無任何影響。曾分離其有效成分,主要為Eritadenine;另分離出之次要成分為2R-羥-(-腺嘌呤基)-丁酸,效果遠較Eritadenine為差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①《本草求真》:"專入胃。"

   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甘,平。

    ①《綱目》:"甘,平,無毒。"

    ②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甘,寒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隨息居飲食譜,:"痧痘后、產(chǎn)后、病后忌之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益胃氣,托痘疹。

    ①《日用本草》:"益氣,不饑,治風破血。"

    ②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大益胃氣。"

    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可托痘毒。"

    ④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為補償維生素D的要劑,預防佝僂病,并治貧血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2~3錢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本草求真》:"香蕈,食中佳品,凡菇稟土熱毒,惟香蕈味甘性平,大能益胃助食,及理小便不禁。然此性極滯濡,中虛服之有益,中寒與滯,食之不無滋害。取冬產(chǎn)肉厚,細如錢大者良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卜芥拼音注音Bǔ Jiè別名老虎耳、尖尾芋(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),獨腳蓮、觀音蓮、山芋(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),老虎芋、小蟲芋、狼毒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尖尾芋、尖尾風(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)。出處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iàn Yè Rónɡ別名金不換出處始載于《廣州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??浦参镒內~榕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Ficus。Variolosa Lindl.ex Benth.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iàn Yè Měi Dēnɡ Mù別名變葉裸實、刺仔木、咬眼刺(中國高等植物圖鑒)。英文名Variable-leaved Mayten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變葉美登木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動物礦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iàn Yè Hú Jiāo來源藥材基源:為胡椒科植物變葉胡椒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ipermutabileC.DC.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段,曬干或鮮用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或山谷水旁疏林中。資源分布: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iàn Yì Lín Máo Jué別名小葉金雞尾巴草、小狗脊子英文名Variant Wood Fern出處始載于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鱗毛蕨植物變異鱗毛蕨的根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ryopteris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