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西藏酸模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mex patientia L.subsp.tibeticus(Reich.f.) Reich.f.
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挖,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3600-4000m的田邊、路旁。
資源分布:我國西藏有分布。
多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高80-120cm?;~短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20-30cm,寬4-7cm,頂端圓鈍或尖,基部圓形或?qū)捫ㄐ?,極少近心形;托葉鞘筒狀,膜質(zhì),長2-4cm。圓錐花序,大型,頂生或腋生;花兩性,花梗細弱,中下部具關(guān)節(jié);花被片6,排成2輪,內(nèi)輪花被片果時增大,寬卵形,膜質(zhì),長4.5-6mm,寬4-5mm,頂端尖,基部心形,全緣,一部或全部瘤狀突起;雄蕊6;柱頭3,畫筆狀。瘦果卵形,具3棱,長約3mm,褐色,有光澤。
性狀鑒別 類圓錐形或圓柱形,長7-11cm,直徑達3cm。根頭頂端有莖基殘痕,周圍并可見棕黑色圓點狀突起的須根痕,排列成環(huán)節(jié)狀。根表面黃灰色,具縱皺紋及散在的須根痕。質(zhì)堅韌,難折斷,斷面纖維性。氣微,味苦。
西藏酸模的根及根莖含尼泊爾羊蹄素(nepodin)及由大黃素(emodin)、大黃素甲醚(physcion)、大黃酚(chrysophanol)組成的游離型和結(jié)合型的蒽醌,其中結(jié)合型占0.80%,游離型占0.24%,總蒽醌為1.04%。
苦;性寒
清熱通便;涼血止血;殺蟲止癢。主熱結(jié)便秘;吐血;衄血;便血;疥癬
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西藏酸模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mex patientia L.subsp.tibeticus(Reich.f.) Reich.f.
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挖,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3600-4000m的田邊、路旁。
資源分布:我國西藏有分布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高80-120cm?;~短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20-30cm,寬4-7cm,頂端圓鈍或尖,基部圓形或?qū)捫ㄐ?,極少近心形;托葉鞘筒狀,膜質(zhì),長2-4cm。圓錐花序,大型,頂生或腋生;花兩性,花梗細弱,中下部具關(guān)節(jié);花被片6,排成2輪,內(nèi)輪花被片果時增大,寬卵形,膜質(zhì),長4.5-6mm,寬4-5mm,頂端尖,基部心形,全緣,一部或全部瘤狀突起;雄蕊6;柱頭3,畫筆狀。瘦果卵形,具3棱,長約3mm,褐色,有光澤。
性狀性狀鑒別 類圓錐形或圓柱形,長7-11cm,直徑達3cm。根頭頂端有莖基殘痕,周圍并可見棕黑色圓點狀突起的須根痕,排列成環(huán)節(jié)狀。根表面黃灰色,具縱皺紋及散在的須根痕。質(zhì)堅韌,難折斷,斷面纖維性。氣微,味苦。
化學(xué)成分西藏酸模的根及根莖含尼泊爾羊蹄素(nepodin)及由大黃素(emodin)、大黃素甲醚(physcion)、大黃酚(chrysophanol)組成的游離型和結(jié)合型的蒽醌,其中結(jié)合型占0.80%,游離型占0.24%,總蒽醌為1.04%。
性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清熱通便;涼血止血;殺蟲止癢。主熱結(jié)便秘;吐血;衄血;便血;疥癬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