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大葉藜、雜配藜(《東北藥植志》),雜灰藜,大葉灰菜(《黑龍江中藥》),八角灰菜(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。
《東北藥植志》
為藜科植物大葉藜的全草。6~8月采收,切碎,曬干。
生于林緣或荒地。分布東北及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.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青海等地。
一年生草本,高80~100厘米。莖直立,具5條銳棱,禿凈,綠色,有時具紫色條紋。葉互生,大形,柄長2~7厘米;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形,長6~15厘米,寬5~13厘米,先端銳尖,基部稍心形,邊緣彎缺狀,海邊具1~4牙齒,兩面光滑無毛?;ㄐ虼?,為疏散的圓錐狀,頂生或腋生;花被片5,綠色,卵形,長約2毫米,鈍頭,被有粉粒,背面有肥厚的隆脊;雄蕊5;雌蕊1。胞果,扁豆形,果皮旗質。種子盤狀,扁凸形,具顯明小點,銳邊,徑約2毫米?;ㄆ?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甘,平。"
止血,活血。治月經(jīng)不調,崩漏,咯血,衄血,尿血,瘡癰腫毒。
①《東北藥植志》:"止血。"
②《黑龍江中藥》:"用于月經(jīng)不調,婦女血病。"
③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治月經(jīng)不調,崩漏,肺結核咯血,尿血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;或熬膏。
①治月經(jīng)不調:㈠鮮大葉藜二兩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㈡大葉藜全草。熬膏,每次服一至二錢,早晚服。(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)
②治崩漏:大葉藜,蒲黃炭各三錢,藕節(jié)炭五錢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③治吐血,衄血:大葉藜、白茅根各一兩,水煎服。(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)
④治血淋:鮮大葉藜一兩,蒲黃炭、小薊、木通各三錢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⑤治瘡癰腫毒,蛇蟲咬傷:鮮大葉藜適量,搗爛外敷。(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)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大葉藜、雜配藜(《東北藥植志》),雜灰藜,大葉灰菜(《黑龍江中藥》),八角灰菜(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。
出處《東北藥植志》
來源為藜科植物大葉藜的全草。6~8月采收,切碎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于林緣或荒地。分布東北及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.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青海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一年生草本,高80~100厘米。莖直立,具5條銳棱,禿凈,綠色,有時具紫色條紋。葉互生,大形,柄長2~7厘米;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形,長6~15厘米,寬5~13厘米,先端銳尖,基部稍心形,邊緣彎缺狀,海邊具1~4牙齒,兩面光滑無毛?;ㄐ虼?,為疏散的圓錐狀,頂生或腋生;花被片5,綠色,卵形,長約2毫米,鈍頭,被有粉粒,背面有肥厚的隆脊;雄蕊5;雌蕊1。胞果,扁豆形,果皮旗質。種子盤狀,扁凸形,具顯明小點,銳邊,徑約2毫米?;ㄆ?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性味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止血,活血。治月經(jīng)不調,崩漏,咯血,衄血,尿血,瘡癰腫毒。
①《東北藥植志》:"止血。"
②《黑龍江中藥》:"用于月經(jīng)不調,婦女血病。"
③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治月經(jīng)不調,崩漏,肺結核咯血,尿血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;或熬膏。
復方①治月經(jīng)不調:㈠鮮大葉藜二兩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㈡大葉藜全草。熬膏,每次服一至二錢,早晚服。(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)
②治崩漏:大葉藜,蒲黃炭各三錢,藕節(jié)炭五錢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③治吐血,衄血:大葉藜、白茅根各一兩,水煎服。(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)
④治血淋:鮮大葉藜一兩,蒲黃炭、小薊、木通各三錢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⑤治瘡癰腫毒,蛇蟲咬傷:鮮大葉藜適量,搗爛外敷。(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