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菥蓂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菥蓂拼音注音Xī Mínɡ別名

    敗醬草、遏藍(lán)菜

    來源

    十字花科菥蓂屬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.,以全草種子入藥。春夏采集全草,曬干;夏秋采果枝,曬干,打下種子。

    性味

    全草:苦、甘,平。

    種子:辛、苦,微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全草:清熱解毒,利濕消腫,和中開胃。用于闌尾炎,肺膿瘍,癰癤腫毒,丹毒,子宮內(nèi)膜炎,白帶,腎炎,肝硬化腹水,小兒消化不良。

    種子:祛風(fēng)除濕,和胃止痛。用于風(fēng)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,腰痛,急性結(jié)膜炎,胃痛,肝炎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全草0.3~1兩,種子3~4錢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菥蓂拼音注音Xī Mínɡ別名

    大薺(《爾雅》),蔑菥、大蕺、馬辛(《本經(jīng)》),析目、榮目、馬駒(《吳普本草》),老薺(《爾雅》郭璞注),遏藍(lán)菜(《救荒本草》),花葉薺、水薺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老鼓草(《中國藥植志》),瓜子草(《中藥志》),洋辣罐(《遼寧經(jīng)濟(jì)植物志》),蘇敗醬、敗醬草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全草。5~6月間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坡、草地、路旁或田畔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產(chǎn)江蘇、浙江、湖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20~40厘米,全體光滑無毛。莖直立,圓柱形,有分枝,表面粉綠色。單葉互生;根生葉有短柄,莖生葉無柄,基部抱莖;葉片橢圓形、倒卵形或披針形,長2.5~5厘米,寬1~2厘米,先端尖,基部箭形,邊緣具稀疏淺齒或粗齒,兩面粉綠色,中脈在背面隆起,側(cè)脈不明顯??偁罨ㄐ蛞干绊斏?,長10~20厘米:花萼4片,卵形,長2~2.5毫米,寬1.5毫米,綠色,邊緣白色膜質(zhì);花瓣4片,十字形排列,倒卵圓形,長約3.5毫米,寬1毫米,先端圓鈍,基部漸狹,白色;雄蕊6,4強(qiáng),花藥卵形,背著,2室,縱裂,花絲粗壯;雌蕊1,子房卵圓形而扁,先端微凹,綠色,2室。短角果扁平,卵圓狀,長8~13毫米,寬6~10毫米,具寬翅,先端深裂,熟時(shí)淡黃色,沿中央頂端向下開裂。種子小,卵圓形而扁?;ㄆ?~7月。果期5~8月。

    本植物的種子(菥蓂子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的帶果全草,莖呈圓柱形,表面灰黃色;質(zhì)脆,易斷,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。葉大多碎落。頂端有總狀果序,果實(shí)扁橢圓形,邊緣有翅。

    部分地區(qū)將本品作敗醬使用,參見"敗醬"條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黑芥子甙,經(jīng)酶作用后產(chǎn)生芥子油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黑芥子甙本身無刺激性,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后,刺激性很強(qiáng),有殺菌作用。亦可用于痛風(fēng),以增加尿酸排泄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平。

    ①《綱目》:"甘,平,無毒。"

    ②《福建中草藥》:"微苦,平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腎炎,子宮內(nèi)膜炎。

    《綱目》:"和中益氣,利肝明目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腎炎:菥蓂鮮全草一至二兩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②治產(chǎn)后子宮內(nèi)膜炎:菥蓂干全草五錢。水煎,調(diào)紅糖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菥蓂拼音注音Xī Mínɡ別名

    大薺、蔑菥、大蕺、馬辛、析目、榮目、馬駒、老薺、郭璞注、遏藍(lán)菜、花葉薺、水薺、老鼓草、瓜子草、蘇敗醬。

    英文名Boor's Mustard Herb出處

    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hlaspi arvense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5-6月間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平地路旁、溝邊或村落附近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幾乎遍及全國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菥蓂 一年生草本,高9-60cm,無毛。莖直立,不分技或分枝,具棱?;~葉輛長1-3cm;葉片倒卵狀長圓形,長3-5cm,寬l-1.5cm,先端圓鈍或急尖,基部抱莖,兩側(cè)箭形,邊緣具疏齒??偁罨ㄐ蝽斏换ò咨?;萼片4,直立,卵形,先端圓鈍;花瓣長圓狀倒卵形,長2-4mm,先端圓鈍或微凹;雄蕊6,分離;雌蕊1,子房2室,柱頭頭狀,近2裂,花柱短或長。短角果近圓形或倒寬卵形,長8-16mm,扁平,周圍有寬翅,先端有深凹缺。種子5-10顆,卵形,長約1。5mm,稍扁平,棕褐色,表面有顆粒狀環(huán)紋。花果期5-7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全草長15-55cm。根細(xì)長圓錐形;表面灰黃色;質(zhì)硬脆,易折斷,折斷面不平坦。莖圓柱形,直徑l-5mm;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,有細(xì)縱棱;質(zhì)脆易折斷,折斷面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。葉多碎落??偁罨ㄐ蛏谡敹思叭~腋。短角果卵圓形而扁平,長0.8-1.5cm,寬0.5-1.3cm;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,中央略隆起,邊緣有寬翅,寬1.5-3mm,兩面中央各有1縱棱線,先端凹陷,基都有細(xì)果柄,長約1cm;假隔膜縱分成2室,每室有種子5-7粒,果實(shí)開裂后,留下一紡錘形的白色膜狀中隔。氣微,味淡。以果實(shí)完整、色黃綠者為佳。

   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:表皮為1列類方形薄壁細(xì)胞,外平周壁增厚,棱背處尤厚。皮層為5-10余列薄壁細(xì)胞。中柱鞘纖維淺黃色,數(shù)個(gè)至十?dāng)?shù)個(gè)成群,壁微木化或非木化。韌皮部狹窄,木質(zhì)部導(dǎo)管多角形,直徑10-55μm,淺黃色,常數(shù)個(gè)成群。維管束間為淺黃色的木化纖維所充滿,寬10-25列細(xì)胞。髓部寬闊,周圍5-10列細(xì)胞壁稍厚,木化,具圓形或長形單紋孔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芥子油甙(glucosinolate),內(nèi)有黑芥子甙(sinigrin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黑芥子甙本身無刺激性,一旦水解成芥子油后,刺激性很強(qiáng),有殺菌作用。亦可用于痛風(fēng),以增加尿酸排泄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 取本品果枝粉末1g,加石油醚(沸程30-60℃)5ml,冷漬24h,濾過。濾渣揮盡溶劑,加甲醇5ml,于70℃水溶中回流30min,趁熱過濾。取濾液1-2滴于表面皿上,滴加3%碘一重氧化銷試液(重氮化鈉0.3g,溶解于01mol/L的碘試液10ml中即得)1-2滴,混勻,即有細(xì)小的氣泡產(chǎn)生。(檢查芥子甙)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甘;微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利水消腫。主目赤腫痛;肺癰;腸癰;泄瀉;痢疾;白帶;產(chǎn)后瘀血腹痛;消化不良;腎炎水腫;肝硬化腹水;癰瘡腫毒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30g,鮮品加倍,鮮品加倍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腎炎: 菥蓂鮮全草一至二兩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②治產(chǎn)后子宮內(nèi)膜炎: 菥蓂干全草五錢。水煎,調(diào)紅糖服。 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綱目》:和中益氣,利肝明目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別名鳥不宿葉、刺楸葉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Kondz.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楸樹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別名刺五加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。夏末秋初采挖,洗凈曬干?;瘜W(xué)成分根含多糖,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、葡萄糖、阿拉伯糖、半乳糖、鼠李糖、木糖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楸樹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?jiǎng)e名丁桐皮、釘皮(《四川中藥志》),刺楸皮(《陜西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樹皮。全年可采,剝?nèi)淦?,洗凈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長在山谷、溪旁、林緣或疏林中。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莖枝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 Koidz.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,切片,鮮用或曬干。原形態(tài)落葉大喬木,高約10m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Yú別名樞(《詩經(jīng)》),荎(《爾雅,),柘榆、梗榆(《廣雅》),釘枝榆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刺梅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出處《本草拾遺》來源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、樹皮或嫩葉。生境分布生于山麓、路旁、村落附近。分布吉林、遼寧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