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溪黃草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溪黃草拼音注音Xī Huánɡ Cǎo別名

    熊膽草、山熊膽、風血草、黃汁草

    來源

    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線紋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 (Ham. ex D. Don)Hara,的全草。夏秋采收,曬干;鮮品隨時可采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,涼血散瘀。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,急性膽囊炎,腸炎,痢疾,跌打腫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兩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溪黃草拼音注音Xī Huánɡ Cǎo別名

    熊膽草、血風草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溪溝草、山羊面、臺灣延胡索(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),土黃連(《廣西中草藥》),四方蒿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,香茶菜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唇形科植物線紋香茶菜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溪邊、溝旁或山谷濕潤處,廣州有栽培。分布我國中部、南部和西南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60~80厘米。莖直立,四方形,分枝,稍被毛。葉對生,紙質(zhì),揉之有黃色液汁;卵形至卵狀橢圓形。長3~9厘米,寬2~5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闊楔形,邊緣具粗鋸齒,上面被稀疏的短細毛,下面近無毛,有紅褐色的腺點;具柄?;毿?,淡紫色,集成聚傘花序再排成腋生圓錐花序;萼鐘狀,有5齒,2唇形,結果時增大,外面有紅褐色腺點和疏短毛;花冠2唇形,上唇短,有裂片4,裂片寬而反折,下唇作船形,全緣,比上唇長;雄蕊4,2長2短,伸出于花冠筒外。果實由4個小堅果組成,藏于萼的基部。花期5~10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含黃酮甙、酚類、氨基酸、有機酸。

    性味

    ①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甘苦,涼。"

    ②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:"苦,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,涼血散瘀。治急性肝炎,急性膽囊炎,痢疾,腸炎,癃閉,跌打瘀腫。

    ①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清熱,利濕,退黃。治急性黃疸型肝炎,急性膽囊炎。"

    ②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:"清肝利膽,退黃祛濕,涼血散瘀。治急性肝炎,跌打瘀腫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(鮮者2~3兩)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急性黃疸型肝炎:溪黃草配酢漿草、鐵線草,水煎服。

    ②治急性膽囊炎而有黃疸者:溪黃草配田基黃、茵陳蒿、雞骨草、車前草,水煎服。

    ③治濕熱下?。孩逑S草鮮葉,搗汁沖服:㈡溪黃草配天香爐、野牡丹,水煎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中醫(yī)方藥學》)

    ④治痢疾,腸炎:鮮四方蒿葉。洗凈,搗汁內(nèi)服。每天一次,每次五毫升,兒童二至三毫升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

    ⑤治瘙閉:鮮香茶菜二兩,鮮石韋、鮮車前草各一兩。水煎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溪黃草拼音注音Xī Huánɡ Cǎo別名

    熊膽草、血風草、溪溝草、山羊面、臺灣延胡索、土黃連、香茶菜、山熊膽、黃汁草

    英文名Linearstripe Rabdosia Herb出處

    出自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溪草和線紋香茶菜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Rabdosia (Maxim.) Hara [Plectrantnus serra Maxim.]2.Rabdosia olphanthoides (Buch.-Ham. Ex D. Don) Hara [Hyssopus lophanthoides Buch.-Ham.ex D. Don; plectranthus striatrs Benth.; Isodon striatus (Benth.) Kudo]

    采收和儲藏:每年可采收2-3次,第1次約在栽后3個月收割,第2次在第1次收割后約75d進行,第3次在冬前收割,割后曬即可,每11hm2產(chǎn)干草3750kg左右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常成叢生于山坡、路旁、田邊、溪旁、河岸及草灌叢中。

    喜生于山坡、溝邊、河旁或林下潮濕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及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河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木,高1.5-2m。根莖呈疙瘩狀,向下密生須根。莖四棱,帶紫色,密被微柔毛,上部多分枝。葉對生;柄長0.5-3.5cm;葉片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,先端近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粗大內(nèi)彎的鋸齒,兩面脈上被微柔毛和淡黃色腺上噗。聚傘花序組成疏松的國花序,長10-20cm,密被灰色柔毛;苞片及小苞片卵形至條形;花萼鐘狀,外被柔毛及腺點,萼齒5,長三角形,近等大,與萼筒近等長,果時萼增大,呈寬鐘形;花冠紫色,長5-6mm,外被短柔毛,冠筒基部上方淺囊狀,上唇4等裂,下唇舟形;雄蕊4,內(nèi)藏;花柱先端2淺裂。小堅果闊倒卵形,先端具腺點及髯毛?;?、果期8-10月。

    本種與溪黃草相似,其不同之處在于:塊根小,球形。葉片卵形或闊卵形至長圓狀卵殂,兩面被具節(jié)微硬毛,下面滿布黃紅色腺點,葉折揉碎后有黃色汁液,故稱“溪黃草”?;ㄝ嗤饷姹恢闋罹吖?jié)長毛和褐色腺點;花冠白色或粉紅色,具紫色斑點;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之外?;ā⒐?-12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環(huán)境,宜選擇陽光充足、保水、保肥大力強的壤土種植。

    栽培技術 用種子和扦插繁殖。南方多用扦插繁殖,除冬季外,其他季節(jié)均可扦插,選取頂部無病的健闐枝條,剪成長約10cm,帶有2-3個莖節(jié)的截段,扦插于具40%-50%的蔭蔽度的苗床上,行株距5cm×3cm。

    田間管理 插后注意澆水,保持苗床濕潤,5-7d后可生根發(fā)葉,15-20d便可移栽。行株距20cm×20cm為宜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(1)溪黃草 莖枝方柱形,密被倒向微柔毛。葉對生,常破碎,完整葉多叟縮,展開后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4-12cm,兩而沿脈被微柔毛,葉柄長1-1.5cm。聚傘花序具梗,由5至多數(shù)花組成頂生圓錐花序;苞片及小苞片狹卵形至條形,密被柔毛;花萼鐘狀長約1.5mm,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夾有腺點;萼齒三角形,近等大,與萼筒等長;花冠紫色,長約5.5mm,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淺囊狀,上唇4等裂,下唇舟形;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。

    (2)線紋香茶菜 莖枝方柱形,具槽,被短柔毛。葉對生,多皺縮,完整葉展開后卵形或長圓狀卵形,長1.5-8.8cm,上面被具節(jié)微硬毛,下面被具節(jié)微硬毛并布滿褐色腺點;圓錐花序由聚傘花序組成,苞片卵形,被短柔毛;花萼長約2mm,外具串珠狀具節(jié)長柔毛,布滿紅褐色點;花冠白色,具紫色斑點;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。

   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:(1)溪黃草非腺毛少,圓錐形,較短,1-3(-4)個細胞組成,基部細胞多膨大,頂端尖,疣突密且明顯,下表面同葉脈處有明顯波狀紋線,毛茸密,近平匍狀或斜向著生,有時頂端細胞主糨成弧形;腺鱗略呈平碟形,有四條棱突。

    (2)線紋香茶菜 非腺毛多,寬圓錐形略扁癟,1-5(-9)個細胞組成,頂端略呈三角形,向前下方略彎,表面有密點狀突起,近基部細胞寬可至110-150μ,表面有縱向或放射狀突起的波狀紋理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溪黃草 葉和莖中含二萜類化全物:溪黃草素(rabdoserrin)A[1]、B[2]、D[3],以及尾葉香茶菜素(excisanin)A,2α-羥基熊果酸(2α-hydroxyl-ursolic acid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和β-谷甾醇甙(β-sitosterol glucoside)[2,3]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溪黃草有效成分溪黃草素A,尾葉香茶菜素A,具有抗癌活性,對人宮頸癌(HeLa)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[1]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肝;膽;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寒

    注意

    脾胃虛寒者慎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利濕退黃;散瘀消腫。主濕熱黃疽;膽囊炎;泄瀉;瘡腫;跌打傷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搽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急性黃瘦型肝炎: 溪黃草配防ZA漿草、鐵線草,水煎服。②治急性膽囊炎而有黃疸者: 溪黃草配田基黃、茵陳蒿、雞骨草、車前草,水煎服。③治濕熱下?。?一、溪黃草鮮葉,搗汁沖服;二、溪黃草配天香爐、野牡丹,水煎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中醫(yī)方藥學》)④治痢疾,腸炎: 鮮四方蒿葉。 洗凈,搗汁內(nèi)服。每天一次,每次五毫升,兒童二至三毫升。 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⑤治癃閉: 鮮香茶菜二兩,鮮石韋、鮮車前草各一兩。水煎服。 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清熱,利濕,退黃。治急性黃疸型肝炎,急性膽囊炎。

    2.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:清肝利膽,退黃祛濕,涼血散痰。治急性肝炎,跌打瘀腫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ū Yè Mù Yè來源藥材基源:為茜草科植物粗葉木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原形態(tài)灌木,高1-3m。小枝圓柱形,幼嫩部分被短絨毛。葉對生;葉柄長6-10mm;托葉小,三角形,頂端芒尖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粗葉耳草拼音注音Cū Yè ěr Cǎo別名節(jié)節(jié)花來源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粗葉耳草Hedyotis hispida Retz.[Oldenlandia hispida Poir.]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苦,涼。功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Gěnɡ Huánɡ Jǐn別名粗莢黃堇、馬尾黃連、土黃連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罌粟科植物粗梗黃堇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rydalis pachypoda (Franch.)Hand.Mazz.[C.tibetica .f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Zōnɡ Zhú Gēn來源藥材基源:為棕櫚科植物粗棕竹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apis robusta Burret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挖,挖出須根,洗凈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林下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西西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Fěi Zǐ別名榧子、山榧子、血榧來源粗榧科粗榧屬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. f. 和中國粗榧C. sinensis (Rehd. Et Wils.)Li的種子。秋季采摘,曬干。性味甘、澀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