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橡木皮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橡木皮拼音注音Xiànɡ Mù Pí別名

    櫟木皮(《本草拾遺》),櫟樹皮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殼斗科植物麻櫟根皮樹皮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物形態(tài)詳"橡實"條。

    性味

    《本草拾遺》:"味苦,平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瀉痢,瘰疬,惡瘡。

    ①《本草拾遺》:"主惡瘡中風(fēng)犯毒露者,取煎汁洗瘡,當(dāng)令膿血盡止。亦治痢。"

   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水痢,消瘰疬,除惡瘡。"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諸瘡因風(fēng)致腫:櫟根皮三十斤,銼,水三斛,煮令熱,下鹽一把,令灼灼然熱以浸瘡,當(dāng)出膿血,日日為之,差止。(《千金方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阿米巴痢疾:取櫟樹皮1斤,加水3000毫升,煎成1500毫升。成人日服3次,每次30~50毫升,連服3~7天。服藥后1~2天開始見效。經(jīng)700余例觀察,有效率約85%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橡木皮拼音注音Xiànɡ Mù Pí別名

    櫟木皮、櫟樹皮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殼斗科植物麻櫟或遼東櫟的根皮或樹皮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Quercus acutissima Carr

    采收和儲藏:隨時可采,洗凈,曬干,切片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海拔200-2200m的山地、丘陵與針葉林、闊葉林中。

    2.生于海拔300-2500m的山坡或山頂闊葉落葉林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遼寧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
    2.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及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山東、四川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落葉喬木,高15-30m,樹皮深灰色,或灰黑色,具不規(guī)則深裂;幼枝黃褐色絨毛;后脫落。冬芽圓錐形,灰褐色,鱗片闊卵形、有毛。葉互生,葉柄長2-3cm,有毛;葉革質(zhì),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8-19cm,寬3-6cm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或?qū)捫ㄐ?,具芒狀鋸齒,側(cè)脈13-18對,直達(dá)齒端,上面深綠色,有光澤,下面淡綠色,幼時有黃色短細(xì)毛,后脫落,僅脈腋有毛,花單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長6-12cm,為葇荑花序,通常數(shù)個集生于新枝下部葉腋,被柔毛,花被通常5列,雄蕊4,稀較多;雌花1-3個集生于新枝葉腋,子房3室,花柱3。殼斗杯狀,包圍堅果的約1/2,小苞片鉆形、反曲,被灰白色絨毛;堅果卵球果或卵狀長圓形,直徑1.5-2cm,高1.7-2.2cm,先端圓形,果臍突起,栗褐色。花期3-5月,果期翌年9-10月。

    2.本種與麻櫟的區(qū)別在于:葉柄長2-5mm;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,先端圓鈍,基部耳形或圓形,邊緣具深波狀圓齒;側(cè)脈5-7對;殼斗淺杯狀,小苞片扁平或背部凸起?;ㄆ?月,果期9-10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樹皮表面灰黑色,粗糙;具不規(guī)則縱裂,軟木質(zhì);內(nèi)面類白色。氣微,味稍苦、澀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麻櫟樹皮及樹干含鞣質(zhì),樹干含鞣質(zhì)5%-10%。

    性味

    苦;澀;性平

    注意

    孕婦慎服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毒利濕;澀腸止瀉。主泄瀉;痢疾;瘡瘍;瘰疬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10g。外用:適量,煎湯或加鹽,浸洗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諸瘡因風(fēng)致腫:櫟根皮三十斤,銼,水三斛,煮令熱,下鹽一把,令灼灼然熱以浸瘡,當(dāng)出膿血,日日為之,差止。(《千金方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阿米巴痢疾:取櫟樹皮1斤,加水3000ml,煎成1500ml。成人日服3次,每次30-50ml,連服3-察,有效率約85%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拾遺》:主惡瘡中風(fēng)犯毒露者,取煎汁洗瘡,當(dāng)令膿血盡止。亦治痢。

    2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水痢,消瘰疬,除惡瘡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常春藤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Ténɡ別名三角楓、追風(fēng)藤、上樹蜈蚣、鉆天風(fēng)來源五加科常春藤屬植物中華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K. Koch var. sinensis (Tobl.) Rehd.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常春藤子拼音注音Chánɡ Chūn Ténɡ Zǐ出處《本草拾遺》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實。秋后采集。性味《本草拾遺》:“甘,溫,無毒?!肮δ苤髦巍侗静菔斑z》:“主風(fēng)血羸者,腹內(nèi)諸冷血閉,強(qiáng)腰腳,變白?!坝梅ㄓ昧績?nèi)服: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ǎi Bān Sānɡ Lè Cǎo別名花葉葉、小花草、花花草出處《紅河中草藥》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彩斑桑勒革的全株。夏、秋采。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紅河州南部熱帶半山坡的疏林草叢中。原形態(tài)直立草本。莖圓柱形,基部木質(zhì),被棕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烏拼音注音Cí Wū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鴉科動物寒鴉的肉。生境分布棲于山區(qū)及平原的田野間,好群棲。主食農(nóng)作物的種子,亦吃昆蟲。分布幾遍全國,但南方較少。原形態(tài)寒鴉(《嘉佑本草》),又名:烏、鸒(《詩經(jīng)》),鵯鶋(《爾雅》)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烏膽拼音注音Cí Wū Dǎn別名烏鴉膽(《綱目拾遺》)出處《綱目拾遺》來源為鴉科動物寒鴉的膽。功能主治《綱目拾遺》:“明日開瞽,功勝空青,點青盲最驗。解藤黃毒?!皬?fù)方治爛弦風(fēng)眼及翳障:烏鴉膽點之。(王玷桂《不藥良方》)摘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