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英雄草(《廣西植物名錄》)
《云南中草藥》
為玄參科植物短冠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。曬干。
生于山野疏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廣西等地。
直立草本,高30~50厘米。根分枝,細(xì)圓柱形。莖褐色。葉對生,細(xì)小,線形撕裂狀。總狀花序頂生;萼鐘狀,5裂;花冠管短,裂片5,闊,廣展,近相等,黃色;雄蕊4,2長2短。蒴果卵狀,宿萼較闊大。
《云南中草藥》:"苦澀,溫。"
①《云南中草藥》;"疏經(jīng)活絡(luò),溫腎止痛。治風(fēng)濕,周身酸冷,胃寒痛。"
②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"驅(qū)腸寄生蟲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;泡酒或研末。
①治風(fēng)濕,周身酸冷:小伸筋草三錢至二兩。泡酒服。
②治胃寒痛:小伸筋草每用二錢。研末,一次服。
③治腎虛:小伸筋草五錢,燉肉二兩。分二次服。
④治毛囊炎:小伸筋草二錢。水煎服。(選方出《云南中草藥》)
英雄草
出自《云南中草藥》
藥材基源:為玄參科植物短冠草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opubia trfida Buch. -Ham.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600-2100m空曠草坡或荒地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
短冠草 一年生草本,高40-90cm。根細(xì)圓柱形。莖單一或多數(shù),直立,上部多分枝,枝具棱角和條紋,被短柔毛。葉對生或互生;葉片全狀合成圓錐狀;苞生葉狀;花梗長約1cm,近頂處有一對鉆形小苞片;萼錐狀;苞片葉狀;花梗長約1cm,近頂處有一對鉆形小苞片;萼釧狀,管部具肋10條,萼齒5,寬過于長,三角形,內(nèi)部和邊緣無有綿毛;花冠黃色或紫色,長約1cm,管極短,裂片5,大而開展,倒卵形,圓鈍,近相等;雄蕊4,二強(qiáng),花絲著生于花冠筒的上部,花藥1室退化而狹窄;花柱單一,宿存。蒴果球形,先端扁平而凹陷,比萼短或等長。種子形狀不齊,有長孔的網(wǎng)紋?;ㄆ?-7月,果期9月。
味苦;澀;性溫
祛風(fēng)除濕;濕里止痛。主風(fēng)寒濕痹;胃脘冷痛;腎虛腰痛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泡酒;或研末,每次3-6g。
1.《云南中草藥》:疏經(jīng)活絡(luò),溫腎止痛。治風(fēng)濕,周身酸冷,胃寒痛。
2.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驅(qū)腸寄生蟲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英雄草(《廣西植物名錄》)
出處《云南中草藥》
來源為玄參科植物短冠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。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疏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廣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直立草本,高30~50厘米。根分枝,細(xì)圓柱形。莖褐色。葉對生,細(xì)小,線形撕裂狀。總狀花序頂生;萼鐘狀,5裂;花冠管短,裂片5,闊,廣展,近相等,黃色;雄蕊4,2長2短。蒴果卵狀,宿萼較闊大。
性味《云南中草藥》:"苦澀,溫。"
功能主治①《云南中草藥》;"疏經(jīng)活絡(luò),溫腎止痛。治風(fēng)濕,周身酸冷,胃寒痛。"
②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"驅(qū)腸寄生蟲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;泡酒或研末。
復(fù)方①治風(fēng)濕,周身酸冷:小伸筋草三錢至二兩。泡酒服。
②治胃寒痛:小伸筋草每用二錢。研末,一次服。
③治腎虛:小伸筋草五錢,燉肉二兩。分二次服。
④治毛囊炎:小伸筋草二錢。水煎服。(選方出《云南中草藥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小伸筋草拼音注音Xiǎo Shēn Jīn Cǎo別名英雄草
英文名Herb of Trifid Sopubia出處出自《云南中草藥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玄參科植物短冠草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opubia trfida Buch. -Ham.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600-2100m空曠草坡或荒地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
原形態(tài)短冠草 一年生草本,高40-90cm。根細(xì)圓柱形。莖單一或多數(shù),直立,上部多分枝,枝具棱角和條紋,被短柔毛。葉對生或互生;葉片全狀合成圓錐狀;苞生葉狀;花梗長約1cm,近頂處有一對鉆形小苞片;萼錐狀;苞片葉狀;花梗長約1cm,近頂處有一對鉆形小苞片;萼釧狀,管部具肋10條,萼齒5,寬過于長,三角形,內(nèi)部和邊緣無有綿毛;花冠黃色或紫色,長約1cm,管極短,裂片5,大而開展,倒卵形,圓鈍,近相等;雄蕊4,二強(qiáng),花絲著生于花冠筒的上部,花藥1室退化而狹窄;花柱單一,宿存。蒴果球形,先端扁平而凹陷,比萼短或等長。種子形狀不齊,有長孔的網(wǎng)紋?;ㄆ?-7月,果期9月。
性味味苦;澀;性溫
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除濕;濕里止痛。主風(fēng)寒濕痹;胃脘冷痛;腎虛腰痛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泡酒;或研末,每次3-6g。
各家論述1.《云南中草藥》:疏經(jīng)活絡(luò),溫腎止痛。治風(fēng)濕,周身酸冷,胃寒痛。
2.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驅(qū)腸寄生蟲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