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娃兒藤

    拼音注音Wá ér Ténɡ別名

    七層樓、一見香、小尾伸根、三十六蕩(《江西草藥》),老君須、藤老君須、白龍須、黃茅細辛、三十六根(《湖南藥物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江西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蘿藦科植物娃兒藤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坡林緣或路邊草叢中。分布貴州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纏繞藤本,有乳汁。根須狀,淡黃色。葉對生;葉片卵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5~8厘米。先端尖,基部心形,兩面光滑或僅上面脈上有短毛。聚傘花序,腋生,長2~5厘米;花萼5裂,裂片披針形,有細毛;花冠5裂,裂片卵形,暗紫色。蓇葖果紡錘形,近水平展開。種子頂端有一簇白色長毛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1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同屬植物含娃兒藤堿、異娃兒藤堿、娃兒藤寧堿,均有抗腫瘤作用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娃兒藤堿對腺癌-755、淋巴肉瘤、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-388、小鼠淋巴白血病L-1210均有顯著抗腫瘤作用,已進入臨床試用,但由于試驗中發(fā)現(xiàn)對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有不可逆的毒性,因而停止使用。

    性味

    辛,溫,有小毒。

    ①《江西草藥》:"辛,溫,有小毒。"

    ②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"甘辛,溫。"

    注意

    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"孕婦及體弱者慎用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化痰,解毒散瘀。治小兒驚風(fēng),中暑腹痛,哮喘痰咳,咽喉腫痛,胃痛,牙痛,風(fēng)濕疼痛,跌打損傷。

    ①《江西草藥》:"祛風(fēng)化痰,通經(jīng)散瘀。"

    ②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:"祛風(fēng),止咳化痰,消腫解毒。"

    ③江西《草藥手冊》:"散瘀,催吐。治哮喘痰咳,咽喉腫痛,跌打損傷,風(fēng)濕痛,胃痛,腹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;研末或搗汁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小兒驚風(fēng):娃兒藤鮮根二錢。冷開水半碗擂汁,頻頻灌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
    ②治中暑腹痛:娃兒藤根三錢,水煎服;或研粉吞服,每次一錢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
    ③治白喉:娃兒藤鮮根一兩。搗汁服,每日數(shù)次。如不能口服,可用鼻飼。

    ④治跌打損傷:娃兒藤根適量,曬干研末。每次二錢,水酒沖服。

    ⑤治關(guān)節(jié)腫痛:娃兒藤鮮根適量,酒精少許。搗爛外敷。

    ⑥治竹葉青蛇咬傷:娃兒藤根、烏桕葉、半邊蓮、犁頭草(均鮮)各一兩。搗爛外敷。(③方以下出《江西草藥》)

    ⑦治口腔炎:娃兒藤根三至四錢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
    ⑧治牙周炎:娃兒藤根一錢五分,莧菜梗二錢五分。加白糖適量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霸王七拼音注音Bà Wánɡ Qī別名萬年炦、炦七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鳳仙花科植物野風(fēng)仙花的塊根。9~12月間采挖,除去須根,曬干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野鳳仙花“條。性狀干燥塊根呈紡錘形或長橢圓形,長約2~4厘米,相約1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霸王根拼音注音Bà Wánɡ Gēn出處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來源為蒺藜科植物霸王的根。春、秋采挖,曬干。用時切段。生境分布生于荒漠地帶砂礫質(zhì)河流階地、低山山坡、碎石低丘和干河床。分布甘肅、寧夏、內(nèi)蒙古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原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霸王鞭拼音注音Bà Wánɡ Biān別名刺金剛、金剛纂來源大戟科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 Boiss.,以全草(乳汁)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性味微苦、澀,平。有毒。注意毒性劇烈,用時宜慎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消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iān Yè ěr Jué英文名Marginate Sorus Shield fern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鱗毛蕨科植物鞭葉耳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stichum craspedosoru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鞭葉鐵線蕨拼音注音Biān Yè Tiě Xiàn Jué別名巖虱子、有尾鐵線蕨、過山龍來源蕨類鐵線蕨科鞭葉鐵線蕨Adiantum caudatum L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長江流域及東南、西南。性味苦,平。功能主治清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