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通骨消

    拼音注音Tōnɡ Gǔ Xiāo別名

    白狗腸(《廣西中藥志》)

    出處

    《廣西中藥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爵床科植物大花老鴉嘴。全年可采。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福建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稍木質(zhì)大藤本,幼莖密被粗糙的短毛,節(jié)明顯,略膨大。葉對生,闊卵形,長12~18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,兩面均粗糙和被毛,邊有角或淺裂?;ù?,腋生,具柄,單生或為長而下垂的總狀花序;小苞片卵形,長約3厘米,包圍著花芽,脫落;萼為一狹環(huán);花冠長5~8厘米,淺藍色或深藍色,或外面近白色,冠管在子房以上擴大,5裂,裂片擴展,直徑約7厘米;雄蕊4,著生于花冠管近基部;子房上位,2室,花柱長。很難結(jié)實?;ㄆ谙那镩g。多栽培于庭園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根呈圓柱形,表面灰黃色,有細縱皺紋和根痕。質(zhì)堅,斷面灰白色,中柱顯著。鮮根帶肉質(zhì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葉和莖的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時毒性不大(兩只小鼠給1克/只,24小時內(nèi)未死或只死1只)。對離體豚鼠回腸、大鼠子宮、蟾蜍腹直肌及大鼠后肢灌流試驗均無明顯作用。

    性味

    《廣西中藥志》:"味微辛,性平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廣西中藥志》:"祛風(fēng),駁骨。治風(fēng)濕,跌打,接骨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8錢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檉柳拼音注音Chēnɡ Liǔ別名檉(《詩經(jīng)》),河柳(《毛詩傳》),殷檉(《爾稚》鄭玄注),雨師(陸璣《詩疏》),赤楊(崔豹《古今注》),人柳(《三輔舊事》),赤檉(《日華子本草》),三春柳(《開寶本草》),春柳(《本草圖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ēnɡ Liǔ Huā出處《嶺南采藥錄》來源為檉柳科植物檉柳、檜檉柳或多枝檉柳的花。功能主治治中風(fēng),又清熱毒,發(fā)麻疹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椿葉拼音注音Chūn Yè別名椿木葉(《唐本草》),春尖葉(《重慶草藥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的葉?;瘜W(xué)成分葉含胡蘿卜素及維生素B、C。性味苦,平。①《唐本草》:“味苦,有毒?!阿凇夺t(yī)林纂要》:“甘苦辛,平?!白?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ūn Shù Huā別名椿花、椿芽樹花、春尖花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(A.Juss.)Roem.的花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oona sinensis(A.Juss.)Roem.[Cedrel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別名香椿皮(《經(jīng)驗方》),春顛皮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出處《食療本草》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。全年均可采收,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最易剝離。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;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