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獺子樹

    別名

    野吳芋、野莠子、山辣子、臭油林、米辣子、辣樹、野辣子、野蜀萸、童子骨

    來源

    蕓香科獺子樹Euodia meliaefolia Benth.,以根、葉、果實(shí)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廣東、四川、貴州。

    性味

    果實(shí):辛、苦,溫。

    根、葉:辛、微甘、澀,涼。有小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果實(shí):暖胃,止痛。

    胃痛吐清水:1日量1錢,水煎服。

    頭痛:果1兩,搗爛炒熱加醋少許糊腳心。

    根、葉:清熱化痰,止咳。

    肺結(jié)核:3~5錢。

    瘡癰癤腫:適量搗爛敷患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īn Gǔ Lǎn別名百解薯、千金薯、竹葉薯、金銀帶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出處《廣西中草藥》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三筒管的塊根。夏季采集,洗凈切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中。分布廣西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三筒管,又名:青藤。多年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金果欖別名山總管、百解薯、銀袋、苦涼藤來源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百解馬兜鈴Aristolochia westlandii Hemsl.,以塊根入藥。夏秋采挖,洗凈切片,曬干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。用于腸炎腹瀉,菌......
  • 別名耿馬鉤藤、雙鉤藤、無柄果鉤藤、雙鉤來源茜草科白鉤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.,以帶鉤的藤入藥。生境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性味甘,微寒。功能主治清熱平肝,活血通經(jīng)。用于頭痛眩暈,感冒夾驚,驚癇抽搐,妊娠子癇;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鈴子別名一面鑼、小一面鑼來源蘭科白鈴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,以塊莖入藥。生境分布四川、西藏。功能主治主治紅崩,淋病,白濁,白帶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白鈴子拼音注音Bái L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附子拼音注音Bái Fù Zǐ別名禹白附子、獨(dú)角蓮、獨(dú)腳蓮、牛奶白附、雞心白附、疔毒豆、麻芋子、雷振子英文名RHIZOMA TYPHONII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(dú)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. 的干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