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石楓藥

    拼音注音Shí Fēnɡ Yào別名

    蝦于草、紅蝦于草、箭頭草、鐵青草、札郎草、黃瓜米草、杉刺疙、硬桿白花、蛇舌草、雞口舌、石耳風、石耳草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茜草科植物纖花耳草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edyotis tenelliflora Bl. [Oldenian-dia tenelliflora (B1.) O.Kuntze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田邊、路旁或曠野草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東南和西南各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纖花耳草 一年生纖弱、披散草本,高15-40cm。莖多分枝,小枝上部四棱形。葉對生;無柄;托葉頂部分裂成數(shù)條剛毛狀刺;葉片薄革質,條形或條狀披針形,先端急尖或漸尖,基部圓形,長2。5-5cm,寬3-5mm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淺綠色,全緣?;?-3朵簇生于葉腋;無花梗;小苞片針刺狀,長約1mm;萼筒倒卵形,長約1mm,裂片條狀披針形,長約1.8mm,邊緣有緣毛;花冠白色,漏斗狀,長約3mm,裂片長圓形,長約1.5mm;雄蕊4,著生于花冠筒喉部;花柱絲狀。柱頭略膨大。蒴果卵形,長約2.5mm,直徑1.5-2mm,先端開裂。種子多數(shù),微小、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:全草多纏繞成團狀,黑色。莖多分枝,上部銳四棱形。葉對生,條形至條狀披針形,長2-4cm,先端漸尖,上面黑褐色,下面較淡;托葉頂部分裂成數(shù)條剛毛狀刺。花4數(shù),無花梗,2-3朵簇生于葉腋,有2苞片,萼筒倒卵形,花冠白色,漏斗狀,裂片長圓形,雄蕊著生于花冠筒喉部。蒴果卵形,長約2.5mm,先端開裂、具宿萼。氣微,味淡。

    性味

    微苦;平;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活血止痛。主肺熱咳嗽;慢性肝炎;膨脹;闌尾炎;痢疾;風火牙痛;小兒疝氣;跌打損傷;蛇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爛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李拼音注音Cì Lǐ別名茶茹(藏名)出處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大刺茶蔗的果實。8~9月采將成熟果實,用白糖制成果脯備用。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及河岸灌叢中。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灌木,高1~3米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果衛(wèi)矛拼音注音Cì Guǒ Wèi Máo別名扣子花、巖風出處《貴州草藥》來源為衛(wèi)矛科植物長刺衛(wèi)矛的根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生于密林潮濕巖縫中。分布貴州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攀援狀灌木,高達6米。樹皮灰褐色,小枝具四棱。葉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Guǒ Gān Cǎo別名胡蒼耳、馬狼稈、馬狼柴、狗甘草來源豆科甘草屬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.,以根及果實入藥。根全年可采;果秋冬成熟后采,均曬干。性味甘、辛,溫。功能主治果序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Guǒ Sū Mù別名忙果釘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出處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果蘇木的葉。夏季采集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疏林灌木叢、海邊村莊荒地上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臺灣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藤狀灌木,全株有下彎的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刺果藤別名大膠藤、牛蹄麻、雞冠麻來源梧桐科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 Colebr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性味澀、微苦,微溫。功能主治祛風濕,壯筋骨。主治產(chǎn)后筋骨痛,風濕骨痛,腰肌勞損。外用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