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石仙桃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石仙桃拼音注音Shí Xiān Táo別名

    石橄欖、石上仙桃、石蓮

    來源

    為蘭科石仙桃屬植物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.,以假鱗莖全草入藥。全年可采,鮮用或開水燙后曬干備用。

    性味

    甘、淡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養(yǎng)陰,化痰止咳。用于肺熱咳嗽,肺結(jié)核咳血,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,小兒疳積,胃、十二指腸潰瘍;外用治慢性骨髓炎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兩;外用適量,鮮草搗爛敷患處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石仙桃拼音注音Shí Xiān Táo別名

    石上蓮、石橄欖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石穿盤(《廣西中草藥》),石萸肉(《福建中草藥》),果上葉、千年矮、小扣子蘭(《文山中草藥》),大吊蘭、浮石斛、川甲草、馬榴根(《湖南藥物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本草藥性備要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蘭科植物石仙桃假鱗莖全草。秋季采收,鮮用,或以開水燙過曬干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林下巖石上或附生于他樹上。分布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產(chǎn)廣東、福建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根莖肥厚,匍匐而短。假鱗莖卵形或圓形。葉2片,長圓形或橢圓形,長5~15厘米或更長,先端漸尖,平行脈多條?;ㄇo高10~15厘米,有葉,一2枚,基部有鞘狀鱗葉;總狀花序生于花莖頂端,彎下,有花8~20朵,綠白色;苞片卵狀披針形,不落,2列,邊緣里卷;萼片長圓形,急尖,背面龍骨狀,長約10毫米;花瓣線形急尖,稍短;唇瓣長圓形,分上下網(wǎng)郎,下部凹下,上部反折,3裂,側(cè)裂片小,寬長圓形,急尖;蕊柱頂端翅狀,花藥頂生。花期4~5月。果期6~8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根莖短粗,被膜質(zhì)鱗片,每隔1~2厘米有一假鱗莖,下側(cè)有須根。假鱗莖短圓柱形或長卵形,長2~4厘米,徑3~8毫米,外表皺縮,污黃色或黃棕色,光滑,頂端有葉痕中央常有錐尖狀干枯的芽,基部有鞘狀鱗葉。質(zhì)堅(jiān)稍韌,斷面白色。氣微,味甘淡。以須根少、假鱗莖大者為佳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涼。

    ①《廣東中藥》Ⅱ:"甘淡,平。"

    ②《福建中草藥》:"苦微酸,涼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養(yǎng)陰,清肺,利濕,消瘀。治眩暈,頭痛,咳嗽,吐血,夢遺,痢疾,白帶,疳積。

   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治內(nèi)傷,化痰止咳。"

    ②《嶺南采藥錄》:"治內(nèi)傷吐血,和豬精肉煎服;治哮喘咳嗽,和陳皮、豬肉煎服;治心氣痛,水煎,沖酒服;治風(fēng)濕骨痛,浸酒服;治辦白痢,水煎,蜜糖調(diào)服;風(fēng)火牙痛,水煎,沖酒服。"

    ③《廣東中藥》Ⅱ:"清肺郁熱,養(yǎng)肺陰,化痰止咳。治內(nèi)傷咳嗽,小兒熱積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(鮮品1~2兩)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肺結(jié)核咳血,慢性咳嗽,急性腸胃炎及慢性胃炎:石仙桃鮮品一至二兩或干品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②治肺熱咳嗽,小便不利,濕熱浮腫,小兒疳積:石橄欖三至五錢,水煎服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
    ③治咳嗽,咽喉腫痛:桌上葉干品五錢至一兩,水煎服,日服二次。(《文山中草藥》)

    ④治外傷出血:果上葉干粉外敷;或鮮品搗敷。(《文山中草藥》)

    ⑤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:石仙桃全草,五錢至一兩,水煎撮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⑥治熱痹,腰酸痛:石仙桃鮮假鱗莖二至四兩,酒水煎服。

    ⑦治熱淋:石仙桃鮮全草一至二兩,水煎服。

    ⑧治夢遺:石仙桃鮮假鱗莖一兩,金絲草鮮全草五錢。水煎服。

    ⑨治胃火牙痛,虛火喉痛:石仙桃鮮假鱗莖一至二兩,水煎服。(⑥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⑩治跌打損傷:石仙桃鮮品搗爛,加酒外敷。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⑾治慢性骨髓炎:鮮石上蓮全株,搗爛外敷患處,或用干品,用淡米酒浸軟磨汁,調(diào)開水外搽患處。(《全展選編·外科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眩暈、頭痛:取雞蛋1只,用針刺10余孔,置罐內(nèi),上蓋石橄欖全草2兩,加水燉半小時(shí)。飯后1小時(shí)服湯吃蛋,每日1劑。治療輕度腦震蕩及眩暈、頭痛百余例,均有效。有以本品為主,配合其他藥物(如攔路虎、山苡米等)制成復(fù)方煎劑,治療25例頭暈、頭痛患者,結(jié)果22例癥狀消失,2例減輕,僅1例屬寒證無效。一般服藥1~2劑后即見效,且未見任何不良反應(yīng)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石仙桃拼音注音Shí Xiān Táo別名

    石山蓮、石橄欖、果上葉、千年矮、麥斛、小扣子蘭、大吊蘭、浮石斛、上石仙桃、川甲草、馬榴根、上石蒜、麥斛蘭、石萸肉、箴蘭、上樹蛤蟆、石川盤

    英文名Chinese Pholidota Herb, Pseudobulb of Chinese Pholidota出處

    出自《生草藥性備要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蘭科植物石仙桃的假鱗莖或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.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鮮用,或以開水燙過曬干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附生于海拔1000-1200m的闊葉林樹上、林下或溝邊石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廣布于華東、華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區(qū)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石仙桃,多年生草本。根莖粗壯,匍匐。假鱗莖卵形、圓柱形或狹圓錐形,肉質(zhì),長2-6cm,寬1-2.5cm,頂生2葉。葉橢圓形或倒披針形,長5-18cm,寬2-5cm,先端漸尖,基部收狹成柄,具明顯的縱脈?;ㄝ銖谋击[片包住的幼小假鱗莖頂端抽出,長10-15cm;總狀花序直立或下垂,有8-20朵花;花白色、綠白色或帶黃色;苞片狹卵形,2列;萼片卵形形,近等大,長約1cm;花瓣線形;唇瓣基部凹陷成囊狀,3裂。蒴果倒卵形,種子粉末狀。花期春、夏季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本品根莖粗壯,直徑5-10mm。下側(cè)生灰黑色頂根,節(jié)明顯。節(jié)上有干枯的膜質(zhì)鱗葉,每隔0.5-1.5cm生一枚假鱗莖,肉質(zhì)肥厚呈瓶狀,卵形,長圓形,長3-7.5cm,直徑1.5-2.5cm。表面碧綠色或黃綠色,具5-7條縱棱或光滑,基部收縮呈柄狀,有的被鞘狀鱗葉。頂端生葉2枚,多脫落而留有呈內(nèi)外套疊的“V”形葉痕。葉片革質(zhì),較厚,橢圓形或披針形,長5-18cm或更長,寬3-6cm。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收縮成柄狀。具數(shù)條平行葉脈,其中3條明顯而突出于下表面?;ㄐ蝽斏?。多已干枯。氣微,味甘、淡。

    顯微鑒別 假鱗橫切面:表皮細(xì)胞類長方形、類方形,多切向延長,壁較厚,具紋孔,外被角質(zhì)層,厚約5μm,外圍基本組織中散有粘液細(xì)胞,內(nèi)含草酸鈣針晶束,長17-84μm,直徑1-2.5μm;薄壁細(xì)胞具較大紋孔。維管束散在,外韌型,韌皮外側(cè)具纖維束。周圍細(xì)胞內(nèi)含硅質(zhì)塊。

    葉橫切面:上下表皮外均被角質(zhì)層,上下表皮細(xì)胞壁稍增厚,可見單細(xì)胞非腺毛,下表皮較多,長36-54μm,直徑約25μm;淡黃棕色;葉肉組織中,可見粘液細(xì)胞,類圓形,含草酸鈣針晶束及方晶;維管束外韌型,具束鞘纖維。

    粉末特征:灰綠色。①纖維成束或單個(gè)散在,纖維周圍的細(xì)胞中含有草酸鈣方晶,形成晶纖維。②表皮細(xì)胞類長方形、類方形,壁較厚,具紋孔,外被角質(zhì)層,厚約5μm。③草酸鈣針晶束,長17-84μm,直徑1-2.5μm。存在于粘液細(xì)胞中。④非腺毛多單細(xì)胞,頂端鈍,呈棒狀,長36-54μm,直徑25μm,壁薄,基部漸增厚,淡黃棕色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環(huán)石仙桃萜醇(cyclopholidonol),環(huán)石仙桃萜酮(cyclopholidone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麻醉作用 石仙桃的水提取液具有局麻作用。阻斷蟾蜍神經(jīng)干動作電位的作用與普魯卡因相似,與地卡因相似的是對兔角膜表面的麻醉作用;豚鼠皮內(nèi)注射100%石仙桃水提取液0.2ml,有浸潤麻醉作用;在家兔第7腰椎間隙注入0.2mg/kg后,家兔的后肢截癱,15min后,藥物作用消除,恢復(fù)正常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微苦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養(yǎng)陰潤肺;清熱解毒;利濕;消瘀。主肺熱咳嗽;咳血;吐血;眩暈;頭痛;夢遺;咽喉腫痛;風(fēng)濕疼痛;濕熱浮腫;痢疾;白帶;疳積;瘰疬;跌打損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鮮品加倍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治內(nèi)傷,化痰止咳。

    2.《嶺南采藥錄》:治內(nèi)傷吐血,和豬精肉煎服;治哮喘咳嗽,和陳皮、豬肉煎服;治心氣痛,水煎,沖酒服;治風(fēng)濕骨痛,浸酒服;治亦白痢,水煎,蜜糖調(diào)服;風(fēng)火牙痛:水煎,沖酒服。

    3.《廣東中藥》Ⅱ:清肺郁熱,養(yǎng)肺陰,化痰止咳。治內(nèi)傷咳嗽,小兒熱積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北沙參拼音注音Běi Shā Shēn別名萊陽沙參、海沙參、遼沙參、條沙參英文名RADIX GLEHNIAE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. Schmidt ex Miq. 的干燥根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ěi Xì Xīn別名煙袋鍋花、細(xì)參英文名Asarum, Chinese Wild Ginger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(xì)辛Asarum heterotropoldes Fr. Schmidt var.mandshuricum (Ma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北豆根拼音注音Běi Dòu Gēn別名黃條香、黃根、漢防己、防己藤、山地瓜秧英文名RHIZOMA MENISPERMI來源本品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. 的干燥根莖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ěi Fēnɡ Cǎo別名毛繡球防風(fēng)、銀針七、燈籠草、樓臺夏枯草、白風(fēng)輪菜、白花仔、白菜匙、糖雞草、野芝麻、貓 耳朵草、節(jié)節(jié)花、老虎花、白 骨九蘇、白花茶匙紅、白花塔仔草、金線薄荷、白花草、鼠尾癀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白絨草的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ěi Yú Huánɡ Cǎo別名鉆之靈、小瓠花英文名seed of Siberian Merremi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北魚黃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erremia sibi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