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水蕨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水蕨拼音注音Shuǐ Jué別名

    豈、水松草

    來源

    蕨類水蕨科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(L.)Brongn.,以全草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。

    性味

    甘、淡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散瘀拔毒,鎮(zhèn)咳,化痰,止痢,止血。主治胎毒,痰積,跌打,咳嗽,痢疾,淋濁。外用治外傷出血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兩,水煎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水蕨拼音注音Shuǐ Jué別名

    荳(《呂氏春秋》),龍須菜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龍牙草、水松草、水鐵樹、水扁柏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水蕨科植物水蕨全株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池沼、水田或水溝的淤泥中。分布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四川、湖北和安徽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水生草本,高30~80厘米,綠色,多汁。根莖短而直立,以須根固著于淤泥中。葉2型,無毛,不育葉的柄長10~40厘米,圓柱形,肉質(zhì),葉片直立或漂浮,狹矩圓形,長10~30厘米,寬5~15厘米,2~4回深羽裂,末回裂片披針形,寬約6毫米;能育葉較大,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15~40厘米,寬10~22厘米,2~3回羽狀深裂,末回裂片條形,角果狀,寬約2毫米。邊緣薄而透明,反卷達(dá)于主脈,主脈兩側(cè)的小脈聯(lián)結(jié)成網(wǎng),無內(nèi)藏小脈。孢子囊沿能育葉裂片的網(wǎng)脈著生,稀疏,棕色,幼時為反卷的葉緣覆蓋,成熟后多少張開。

    性味

    ①《綱目》:"甘苦,寒,無毒。"

    ②《華南千種草藥》:"甘淡,涼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,解毒。治痞積,痢疾,胎毒,跌打損傷。

    ①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治跌打,散毒。"

    ②《海南植物志》:"莖葉治胎毒,消痰積。"

    ③《華南千種草藥》:"解毒、止血、止痢、止咳。"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腹中痞積:水蕨,淡煮食。下惡物。忌雜食一月余乃佳。(《衛(wèi)生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水蕨拼音注音Shuǐ Jué別名

    龍須菜、龍牙草、水松草、水鐵樹、水扁柏、水柏、水芹菜、水柏枝

    英文名Herb of Floating Fern, Herb of Oriental Water Fren出處

    出自《綱目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水蕨科植物水蕨的全株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(L.) Brongn.[Acrostichum thalictroides L.;Ceratopteris siliquosa(L.)Cope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條收,洗凈泥土,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池塘淺水處、水田或淺水溝中,有時漂浮于深水面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及臺灣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水生草本,高30-80cm,綠色,多汁。根莖短而直立,以須根固著于淤泥中。葉2型,無毛,不育葉的柄長10-40cm,圓柱形,肉質(zhì),葉片直立或漂浮,狹矩圓形,長10-30cm,寬5-15cm,2-4回深羽裂,末回裂片披針形,寬約6mm;能育葉較大,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15-40cm,寬10-22cm,2-3回羽狀深裂。末回裂片條形,角果狀,寬約2mm,邊緣薄而透明,反卷達(dá)于主脈,主脈兩側(cè)的小脈聯(lián)結(jié)成網(wǎng),無內(nèi)藏小脈。孢子囊沿能育葉裂片的網(wǎng)脈著生,稀疏,棕色,幼時為反卷的葉緣覆蓋,成熟后多少張開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莖短,密生須根。葉二型,無毛。營養(yǎng)葉狹短圓形,長10-30cm,寬5-15cm,二至四回羽裂,末回裂片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,寬約6mm;孢子葉較大,矩圓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15-40cm,寬10-20cm,二至三回羽狀深裂,末回裂片條形,角果狀,寬不超過2mm;葉脈網(wǎng)狀,無內(nèi)藏小脈。孢子囊沿網(wǎng)脈疏生。氣微,味甘、苦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較多的β-胡蘿卜互(β-carotene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胃;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苦;寒;無毒

    注意

    忌雜食一月余乃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消積;散瘀;解毒;止血。主腹中痞塊;痢疾;小兒胎毒;瘡癤;跌失損傷;外傷出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治跌打,散毒。

    2.《海南植物志》:莖葉治胎毒,消痰積。

    3.《華南千種草藥》:解毒、止血、止痢、止咳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及拼音注音Bái Jí別名白根、地螺絲、白雞兒、白雞娃、連及草、羊角七英文名RHIZOMA BLETILLAE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(Thunb.) Reichb. f.的干燥塊莖。夏、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è Bù Fān別名白地紫菀、大火草、牛耳朵火草、小一支箭、白頭翁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鉤苞大丁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erbera delauayi Franch. [G. hen-ryi Dunn]采收和儲藏: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è Cì Gēn出處福建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的根。生境分布生于山野。分布福建、臺灣一帶。原形態(tài)福建胡頹子,又名:椬梧。常綠直立灌木,高1~2米。枝具長棘刺,幼枝被褐色鱗片。葉亞革質(zhì),倒卵形至卵狀矩圓形,長3~4.5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葉火草拼音注音Bái Yè Huǒ Cǎo別名拿戛千里光、白背艾,火門艾、大葉艾、滿山香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大白葉子火草(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。出處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來源為菊科植物白千里光的根或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洗凈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è Guā Fù Mù別名烏骨藤、確絡(luò)風(fēng)來源番荔枝科瓜馥木屬植物白葉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 (Hance)Merr.,以根入藥。夏秋采集,曬干。性味辛、澀,溫。注意孕婦忌服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除濕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