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糯米珠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
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為薔薇種植物水榆花楸的果實(shí)。
生于較陰濕的山谷、雜木林或石縫中。分布浙扛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山東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陜西等地。
水榆花楸,又名:楓榆、千筋樹、黃山榆、水榆。
落葉喬木,高5~20米。樹皮光滑,灰色;小枝無毛或稍有柔毛,亦褐色。單葉互生;質(zhì)薄或略為草質(zhì);卵形至橢圓狀卵形,長3~10厘米,先端短銳尖,基部圓形或?qū)捫ㄐ?,邊緣有不整齊單鋸齒或重鋸齒,上面無毛,暗綠色,下面光滑或稍有柔毛,側(cè)脈6~13對;托葉披針形?;ㄐ騻惴繝?,疏生,有花6~25朵,花托具柔毛;萼片5;花瓣5,白色;雄蕊多數(shù),突出;子房下位,花柱通常為2。梨果稍圓形,紅黃色,直徑7~10毫米;具長柄?;ㄆ?~5月。果期9~10月。
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"治血虛勞倦,四至五兩,加黃酒,水煎,早晚分服。"
糯米珠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。
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水榆花楸的果實(shí)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orbus alnifolia (Sieb. Et ucc.)K .Koch[Micromeles alnifolia Koehne]
采收和儲藏: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采摘,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2300m的山坡、山溝或山頂混交林或灌木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水榆花楸 喬木,高達(dá)20m。小枝圓柱形,具灰白色皮孔,幼時微具柔毛,二年生枝暗紅褐色,老枝暗灰褐色,無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.5-3cm;葉片卵形至橢圓狀卵形,長5-10cm,寬3-6cm,先端短漸尖,基部圓形或?qū)捫ㄐ危吘売胁徽R尖銳重鋸齒,上面無毛,下面沿中脈和側(cè)脈上微具短柔毛,側(cè)脈6-14對,直達(dá)葉邊刺尖。復(fù)傘房花序較疏松,具花6-25朵,總花梗和花梗具稀疏柔毛;花梗長6-12mm;花白色,直徑10-14mm;萼筒鐘狀,萼片三角形,內(nèi)面密被白色絨毛;花瓣卵形或近圓形;雄蕊20,突出;子房下位,花柱2。果實(shí)橢圓形或卵形,直徑7-10mm,長10-13mm,紅色或黃色。花期5月,果期8-9月。
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涼潮濕環(huán)境,耐寒。宜選擇微酸性土壤栽培。
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,育苗移植法。10-11月,采摘成熟果實(shí),除去果肉,洗凈種子,晾干。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,將經(jīng)過沙藏處理的種子,按行距15-20cm開溝,溝深4-5cm,每隔5cm播1顆種子,播后覆土,澆水,用稻草覆蓋畦面,保溫。出苗后培育1-2年可出圃定植。定植時按行株距3m左右挖穴,正方形配置,植穴徑寬約40-50cm,深30cm,栽后填土,踩緊,淋水。
田間管理 幼苗出土后,及時進(jìn)行中耕除草 、澆水、追肥及補(bǔ)苗。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2-3次,追肥2次。冬季或春季萌芽前,剪去病蟲枝、過密枝和細(xì)弱枝。
脾;肝
甘;平
養(yǎng)血補(bǔ)虛。主血虛萎黃,勞倦乏力
內(nèi)服:煎湯,60-150g。
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治血虛芳倦,四至五兩,加黃酒,水煎,早晚分服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糯米珠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
出處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來源為薔薇種植物水榆花楸的果實(shí)。
生境分布生于較陰濕的山谷、雜木林或石縫中。分布浙扛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山東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陜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水榆花楸,又名:楓榆、千筋樹、黃山榆、水榆。
落葉喬木,高5~20米。樹皮光滑,灰色;小枝無毛或稍有柔毛,亦褐色。單葉互生;質(zhì)薄或略為草質(zhì);卵形至橢圓狀卵形,長3~10厘米,先端短銳尖,基部圓形或?qū)捫ㄐ?,邊緣有不整齊單鋸齒或重鋸齒,上面無毛,暗綠色,下面光滑或稍有柔毛,側(cè)脈6~13對;托葉披針形?;ㄐ騻惴繝?,疏生,有花6~25朵,花托具柔毛;萼片5;花瓣5,白色;雄蕊多數(shù),突出;子房下位,花柱通常為2。梨果稍圓形,紅黃色,直徑7~10毫米;具長柄?;ㄆ?~5月。果期9~10月。
功能主治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"治血虛勞倦,四至五兩,加黃酒,水煎,早晚分服。"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水榆果拼音注音Shuǐ Yú Guǒ別名糯米珠
英文名Fruit of Densehead Mountainash出處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水榆花楸的果實(shí)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orbus alnifolia (Sieb. Et ucc.)K .Koch[Micromeles alnifolia Koehne]
采收和儲藏: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采摘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2300m的山坡、山溝或山頂混交林或灌木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水榆花楸 喬木,高達(dá)20m。小枝圓柱形,具灰白色皮孔,幼時微具柔毛,二年生枝暗紅褐色,老枝暗灰褐色,無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.5-3cm;葉片卵形至橢圓狀卵形,長5-10cm,寬3-6cm,先端短漸尖,基部圓形或?qū)捫ㄐ危吘売胁徽R尖銳重鋸齒,上面無毛,下面沿中脈和側(cè)脈上微具短柔毛,側(cè)脈6-14對,直達(dá)葉邊刺尖。復(fù)傘房花序較疏松,具花6-25朵,總花梗和花梗具稀疏柔毛;花梗長6-12mm;花白色,直徑10-14mm;萼筒鐘狀,萼片三角形,內(nèi)面密被白色絨毛;花瓣卵形或近圓形;雄蕊20,突出;子房下位,花柱2。果實(shí)橢圓形或卵形,直徑7-10mm,長10-13mm,紅色或黃色。花期5月,果期8-9月。
栽培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涼潮濕環(huán)境,耐寒。宜選擇微酸性土壤栽培。
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,育苗移植法。10-11月,采摘成熟果實(shí),除去果肉,洗凈種子,晾干。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,將經(jīng)過沙藏處理的種子,按行距15-20cm開溝,溝深4-5cm,每隔5cm播1顆種子,播后覆土,澆水,用稻草覆蓋畦面,保溫。出苗后培育1-2年可出圃定植。定植時按行株距3m左右挖穴,正方形配置,植穴徑寬約40-50cm,深30cm,栽后填土,踩緊,淋水。
田間管理 幼苗出土后,及時進(jìn)行中耕除草 、澆水、追肥及補(bǔ)苗。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2-3次,追肥2次。冬季或春季萌芽前,剪去病蟲枝、過密枝和細(xì)弱枝。
歸經(jīng)脾;肝
性味甘;平
功能主治養(yǎng)血補(bǔ)虛。主血虛萎黃,勞倦乏力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60-150g。
各家論述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治血虛芳倦,四至五兩,加黃酒,水煎,早晚分服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