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散血蓮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散血蓮拼音注音Sàn Xuè Lián別名

    活血蓮(《湖南藥物志》),眉風(fēng)草(《貴州草藥》),大葉鳳凰尾巴草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湖南藥物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裸子蕨科植物風(fēng)丫蕨根莖全草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坡陰地。分布貴州、廣東、福建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安徽、浙江、陜西、臺灣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鳳丫蕨,又名:風(fēng)丫草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。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80~100厘米。根狀莖長而橫走,被淡褐色鱗片,葉疏生,葉柄長50~60厘米,稻稈色,除基部外無毛,背部有溝;葉片卵圓形,長達(dá)50厘米,寬25~30厘米,一般為1次羽狀復(fù)葉,但下部羽片常為2回羽狀復(fù)葉;羽片可達(dá)5對,線狀長橢圓形,長達(dá)20厘米,寬2厘米左右,先端長漸尖,基部有短柄,楔形,多少下延,邊緣有微鋸齒;葉紙質(zhì),無毛,葉脈在近羽軸處形成網(wǎng)眼,其他概為平行脈。孢子囊群沿葉脈著生,不具囊群蓋。

    性味

    《貴州草藥》:"味微辛,性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清熱,活血解毒。根莖:治目赤腫痛,眉棱骨痛,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痛,閉經(jīng);全草:治乳癰,腫毒。

    ①《湖南藥物志》:"根:散血。治筋骨痛,火眼,經(jīng)閉。"

    ②《貴州草藥》:"根莖:祛風(fēng)除濕,清熱止血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目赤腫痛:鳳丫蕨根一兩(鮮用,去鱗毛),水煎,加白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。

    ②治各種腫毒初起:風(fēng)丫蕨全草水煎,沖甜酒服。

    ③治乳癰:風(fēng)丫蕨全草,加通草,水煎,沖酒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

    ④治眉毛風(fēng)(眉棱骨痛):眉風(fēng)草根莖磨酒或水,外搽,一日多次。

    ⑤治咳血:眉風(fēng)草根莖一兩,煨水服。

    ⑥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痛:眉風(fēng)草根莖、鳳尾草根各一兩,泡酒服。(④方以下出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散血蓮拼音注音Sàn Xuè Lián別名

    活血蓮、眉風(fēng)草、大葉鳳凰尾巴草、鳳丫蕨、鳳丫草、眉鳳草、羊角草、鐵蕨、鳳尾草

    英文名Japanese Coniogramme出處

    出自《湖南藥物志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裸子蕨科植物鳳丫蕨的根莖或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oniogramme japonica(Thunb.) Diels[Hemionitis japonica Thunb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或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-1800m的闊葉林下和溪溝陰濕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以南及臺灣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80-100cm。根狀莖長而橫走,被淡褐色鱗片。葉疏生,葉柄長50-60cm,稻稈色,除基部外無毛,背部有溝;葉片卵圓形,長達(dá)50cm,寬25-30cm,一般為1次羽狀復(fù)葉,但下部羽片常為2回羽狀復(fù)葉;羽片可達(dá)5對,線狀長橢圓形,長達(dá)20cm,寬2cm左右,先端長漸尖,基部有短柄,楔形,多少下延,邊緣有微鋸齒;葉紙質(zhì),無毛,葉脈在近羽軸處形成網(wǎng)眼,其他概為平行脈。孢子囊群沿葉脈著生,不具囊群蓋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莖疏生鱗片。葉草質(zhì),無毛;葉柄黃棕色,基部有少數(shù)披針形鱗片;葉片矩圓三角形,長50-70cm,寬22-30cm,下部二回羽狀,向上一回羽狀;小羽片或中部以上的羽片狹長披針形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有細(xì)鋸齒;葉脈網(wǎng)狀,在主脈兩側(cè)各形成2-3行網(wǎng)眼,網(wǎng)眼外的小部分分離,先端有紡綞形水囊,伸到鋸齒基部。孢子囊群沿葉脈分布,無蓋。氣微,味苦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蕨素(pterosin)D,表蕨素(epipterosin)L和蕨素X、Y。

    根莖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棕櫚酸β-谷甾醇酯(β-sitosterylpalmitate),β-谷甾醇-D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yl-β-D-glucoside),環(huán)鴉片甾烯醇(cyclolaudenol)。

    葉含辛苯酮(octabenzone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微辛;寒;微苦;涼

    注意

    孕婦慎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除濕;散血止痛;清熱解毒。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痛;瘀血腹痛;閉經(jīng);跌打損傷;目赤腫痛;乳癰;各種腫毒初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煎湯 15-30g;或泡酒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目赤腫痛: 鳳丫蕨根一兩(鮮用,去鱗毛),水煎,加白糖早晚飯前各服一次。②治各種腫毒初起: 鳳丫蕨全草水煎,沖甜酒服。③治乳癰: 鳳丫蕨全草,加通草,水煎,沖酒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④治眉毛風(fēng)(眉棱骨痛): 眉風(fēng)草根莖磨酒或水,外搽,一日多次。⑤治咳血: 眉風(fēng)草根莖一兩,煨水服。⑥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痛: 眉風(fēng)草根莖、鳳尾草根各一兩,泡酒服。(④方以下出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別名龍須草、繡球草來源莎草科刺子莞Rhynchospora rubra (Lour.) Makino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華東、西南、華南。性味甘、咸,平。功能主治清熱利濕。主治淋濁。用法用量5錢,配伍其它藥,水煎服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Shān Chá Guǒ來源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刺茶的果實(shí)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aytenus variabilis(Loes.)C.Y.Cheng[Gymnosporia variablis Loes.]采收和儲藏:8-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Shān Chá Gēn Pí來源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刺茶Maytenus variabilis(Loes.)C.Y.Cheng的根皮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aytenus variabilis(Loes.)C.Y.Chen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李拼音注音Cì Lǐ別名茶茹(藏名)出處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大刺茶蔗的果實(shí)。8~9月采將成熟果實(shí),用白糖制成果脯備用。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及河岸灌叢中。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灌木,高1~3米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果衛(wèi)矛拼音注音Cì Guǒ Wèi Máo別名扣子花、巖風(fēng)出處《貴州草藥》來源為衛(wèi)矛科植物長刺衛(wèi)矛的根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生于密林潮濕巖縫中。分布貴州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原形態(tài)攀援狀灌木,高達(dá)6米。樹皮灰褐色,小枝具四棱。葉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