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射罔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射罔拼音注音Shè Wǎnɡ出處

    《本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為毛茛科植物草烏頭汁制成的膏劑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熱,有毒。

    ①《藥對》:"溫。"

    ②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"大熱。·

    ③《別錄》:"味苦,有大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內(nèi)服宜慎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瘰疬結(jié)核,瘺瘡毒腫,頭風(fēng),風(fēng)痹,腹中癥結(jié),瘧疾,疝氣。

    ①《別錄》:"療癥堅及頭中風(fēng)、痹痛。"

    ②《本草拾遺》:"主瘺瘡瘡根結(jié)核,瘰疬毒腫及蛇咬。先取藥涂肉四畔,漸漸近瘡,習(xí)習(xí)逐病至骨,瘡有熱(熟)膿及黃水出涂之:若無膿水,有生血及新傷肉破,即不可涂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內(nèi)服:入丸劑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腹中癥,有結(jié)積,便害飲食,轉(zhuǎn)羸瘦:射罔二兩,椒三百粒。搗末,雞子白和為丸,如大麻子。服一丸,漸至如大豆大,一丸至三丸為度。(《肘后方》)

    ②治三十年心疝:真射罔、新好茱萸。上二味等分,搗篩,蜜和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二丸,日三。(《范汪方》)

    ③治瘧病:巴豆二枚(去心皮),射罔如巴豆大,棗一枚(去皮)。令搗成丸,如梧子大。先發(fā)水服一丸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
    ④治蛇虺螫人:射罔涂螫處,頻易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

    ⑤治沙虱毒:射罔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射罔拼音注音Shè Wǎnɡ英文名Extract is made of juice of Kusnezoff Monkshood出處

    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。

    1. 陶弘景:烏頭搗苲莖取汁日煎為射罔,獵人以敷箭射禽獸,中人亦死,宜速解之。

    2.《日華子本草》:土附子,生去皮,搗濾汁,澄清旋添,曬干取膏,名為射罔。獵人將作毒箭使用,或中者,以甘草、藍(lán)青、小豆葉、浮萍、冷水、薺苨皆可御也。

    3.《綱目》:草烏頭取汁,曬為毒藥射禽獸,故有射罔之稱。《后魏書》言,遼東塞外秋收烏頭為毒藥,射獸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毛茛科植物烏頭(野生種)和北烏頭等的汁制成的膏劑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.2.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.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山地草坡和灌木叢中。

    2.生于山地、丘陵、草坡或疏林、草甸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遼寧南部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北部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主要栽培于四川。陜西、湖北、湖南、云南等地也有栽培。

    2.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烏頭,多年生草本,高60-120cm。塊根通常2個連生,紡錘形至倒卵形,外皮黑褐色;栽培品的側(cè)根(子根)甚肥大,直徑達(dá)5cm。莖直立或稍傾斜,下部光滑無毛,上部散生貼伏柔毛。葉互生,革質(zhì),有柄;葉片卵圓形,寬5-12cm,3裂幾達(dá)基部,兩側(cè)裂片再2裂,中央裂片菱狀楔形,先端再3淺裂,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??偁顖A錐花序,花序軸有貼伏的柔毛;萼片5,藍(lán)紫色,外被微柔毛,上萼片盔形,長15-18mm,寬約20mm,側(cè)萼片近圓形;花瓣2,無毛;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下半部擴(kuò)張成寬線形的翅;心皮3-5個,離生,密被灰黃色的短絨毛。蓇葖果長圓形,具橫脈,花柱宿存,芒尖狀?;ㄆ?-7月。果期7-8月。

    2.北烏頭,多年生草本,高70-150cm。塊根常2-5塊連生,倒圓錐形,長2.5-5cm,外皮黑褐色。莖直立,光滑。葉互生,有柄;葉片近于革質(zhì),全形為卵圓形,長6-14cm,寬8-9cm,3全裂,裂片菱形,再作深淺不等的羽狀缺刻狀分裂,最終裂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先端尖,二面均光滑,或有時微被毛??偁罨ㄐ?,或有時為緊縮的圓錐花序;花萼5,紫藍(lán)色,上萼片盔形,長1.5-2cm,、側(cè)萼片長1.4-1.7cm;花瓣2,無毛,有長爪,距長1-4mm;雄蕊多數(shù),無毛;子房5個,稀有3-4個,無毛,花柱與子房等長。蓇葖果長1-2cm。種子有膜質(zhì)翅。花期7-8月。果期8-9月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熱;大毒

    注意

    本品有劇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止痛;解毒消腫;軟堅散結(jié)。主風(fēng)寒痹痛;頭風(fēng)頭痛;瘰疬結(jié)核;癥瘕;熱毒瘡癰;毒蛇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腹中癥,有結(jié)積,便害飲食,轉(zhuǎn)贏瘦:射罔二兩,椒三百粒。搗末,雞子白和為丸,如大麻子。服一丸,漸至如大豆大,一丸至三丸為度。(《肘后方》)②治三十年心疝:真射罔、新好茱萸。上二味等分,搗篩,蜜和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二丸,日三。(《范汪方》)③治瘧?。喊投苟?去心皮),射罔如巴豆大,棗一枚(去皮)。令搗成丸,如梧子大。先發(fā)水服一丸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④治蛇虺螫人:射罔涂螫處,頻易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⑤治沙虱毒:射罔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別錄》:療癥堅及頭中風(fēng)、痹痛。

    2.《本草拾遺》:主瘺瘡瘡根結(jié)核,瘰疬毒腫及蛇咬。先取藥涂肉四畔,漸漸近瘡,習(xí)習(xí)逐病至骨,瘡有熱(熟)膿及黃水出涂之;若無膿水,有生血及新傷肉破,即不可涂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Pāo別名白泡兒、白草莓、白蒲草來源薔薇科白藨Fragaria nilgeerensis Schlecht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性味苦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續(xù)筋接骨。治風(fēng)熱咳嗽,百日咳,口腔潰瘍,血尿,泌尿系感染:......
  • 別名口蘑來源真菌類擔(dān)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,以子實體入藥。生境分布夏秋兩季雨后,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產(chǎn)生在草原上,形成“蘑菇圈”。分布于河北、內(nèi)蒙古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主治宣腸益氣,散血熱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Yè出處《貴州植藥調(diào)查》來源木犀種植物白蠟樹的樹葉,詳“白蠟樹皮“條。性味辛,溫。功能主治調(diào)經(jīng),止血生肌。復(fù)方①治經(jīng)閉:白蠟樹葉研末,用酒、水各半吞服,早晚各服一次,每次一錢,連服三天。②治刀傷:白蠟樹葉搗爛外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à Shù Pí出處李承祜《藥用植物學(xué)》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樹皮。春、秋采收,剝?nèi)淦?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、山谷、山溝、林下。分布河北、山西、河南、陜西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,四川、貴州、廣東、云南等地。原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à Huā出處貴州來源為木犀科植物白蠟樹的花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蠟樹皮“條。功能主治止咳,定喘。治咳嗽,哮喘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2~5錢。復(fù)方治哮喘咳嗽:白蠟花二錢,枇杷花三錢。米湯泡冰糖煎服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