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曬不死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木蓮金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
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為書帶蕨科植物書帶蕨的全草。
生于陰暗處巖石上或附生大樹上。分布華東、華南、西南等地。
多年生附生或石生草本。根莖短而橫走,密被鱗片;鱗片狹披針形,黑褐色;須根細密。葉叢生,無柄或幾無柄;葉片線形,長30~40厘米,寬3~8毫米,先端漸尖,基部長漸狹,全緣,革質(zhì),中脈在葉上面凹下為狹溝,在下面稍隆起,葉緣稍反卷。孢子囊群線形,深陷葉肉中,沿葉邊緣以里的溝內(nèi)著生,溝的內(nèi)沿隆起,子囊群內(nèi)有隔絲存在。
①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"治小兒急驚風,全草-至三兩,加紅糖,水煎,空腹服。治婦女干血癆,并退目翳,全草煎服。"
②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續(xù)筋骨。"
曬不死、木蓮金、九根索、馬尾七、卷槽還陽、柳葉葦、樹韭菜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。
藥材基源:為書帶蕨科植物書帶蕨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ttaria flexuosa Fee[V.japonica Miq.]
采收和儲藏:全年或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附生于海拔500-2300m的林中樹干或密林下的巖石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華東、華南、西南及湖南等地。
多年生附生或石生草本。根莖短而橫走,密被鱗片;鱗片狹披針形,黑褐色;須根細密。葉叢生,無柄或幾無柄;葉片線形,長30-40cm,寬3-8mm,先端漸尖,基部長漸狹,全緣,革質(zhì),中脈在葉上面凹下為狹溝,在下面稍隆起,葉緣稍反卷。孢子囊群線形,深陷葉肉中,沿葉邊緣以里的溝內(nèi)著生,溝的內(nèi)沿隆起,子囊群內(nèi)有隔絲存在。
性狀鑒別 根莖細長,圓柱形,長短不一,表面灰棕色,被黑褐色鱗片;鱗片鉆狀披針形,先端纖維狀。上面有圓柱狀突起的葉痕,下面有棕色須根;質(zhì)堅脆,易折斷。葉柄極短或幾無柄;葉片革質(zhì),條形,長30-40cm,寬4-8mm,黃綠色,葉緣反卷,中脈上面下凹,兩面均具明顯縱棱,有的下面縱棱邊脈上有棕色孢子囊群。氣微,味淡。
心;肝經(jīng)
苦;澀;涼
疏風清熱;舒筋止痛;健脾消疳;止血。主小兒急驚風;目翳;跌打損傷;風濕痹痛;小兒疳積;婦女干血癆;咯血;吐血
內(nèi)服:煎湯,9-30g,鮮品可用至60-90g;研末或泡酒。
1.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治小兒急驚風,全草一至三兩,加紅糖,水煎,空腹服。治婦女干血癆,并退目翳,全草煎服。
2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續(xù)筋骨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曬不死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木蓮金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
出處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來源為書帶蕨科植物書帶蕨的全草。
生境分布生于陰暗處巖石上或附生大樹上。分布華東、華南、西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附生或石生草本。根莖短而橫走,密被鱗片;鱗片狹披針形,黑褐色;須根細密。葉叢生,無柄或幾無柄;葉片線形,長30~40厘米,寬3~8毫米,先端漸尖,基部長漸狹,全緣,革質(zhì),中脈在葉上面凹下為狹溝,在下面稍隆起,葉緣稍反卷。孢子囊群線形,深陷葉肉中,沿葉邊緣以里的溝內(nèi)著生,溝的內(nèi)沿隆起,子囊群內(nèi)有隔絲存在。
功能主治①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"治小兒急驚風,全草-至三兩,加紅糖,水煎,空腹服。治婦女干血癆,并退目翳,全草煎服。"
②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續(xù)筋骨。"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書帶蕨拼音注音Shū Dài Jué別名曬不死、木蓮金、九根索、馬尾七、卷槽還陽、柳葉葦、樹韭菜
英文名Herb of Flexuose Grass Fern出處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書帶蕨科植物書帶蕨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ttaria flexuosa Fee[V.japonica Miq.]
采收和儲藏:全年或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附生于海拔500-2300m的林中樹干或密林下的巖石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華東、華南、西南及湖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附生或石生草本。根莖短而橫走,密被鱗片;鱗片狹披針形,黑褐色;須根細密。葉叢生,無柄或幾無柄;葉片線形,長30-40cm,寬3-8mm,先端漸尖,基部長漸狹,全緣,革質(zhì),中脈在葉上面凹下為狹溝,在下面稍隆起,葉緣稍反卷。孢子囊群線形,深陷葉肉中,沿葉邊緣以里的溝內(nèi)著生,溝的內(nèi)沿隆起,子囊群內(nèi)有隔絲存在。
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細長,圓柱形,長短不一,表面灰棕色,被黑褐色鱗片;鱗片鉆狀披針形,先端纖維狀。上面有圓柱狀突起的葉痕,下面有棕色須根;質(zhì)堅脆,易折斷。葉柄極短或幾無柄;葉片革質(zhì),條形,長30-40cm,寬4-8mm,黃綠色,葉緣反卷,中脈上面下凹,兩面均具明顯縱棱,有的下面縱棱邊脈上有棕色孢子囊群。氣微,味淡。
歸經(jīng)心;肝經(jīng)
性味苦;澀;涼
功能主治疏風清熱;舒筋止痛;健脾消疳;止血。主小兒急驚風;目翳;跌打損傷;風濕痹痛;小兒疳積;婦女干血癆;咯血;吐血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9-30g,鮮品可用至60-90g;研末或泡酒。
各家論述1.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治小兒急驚風,全草一至三兩,加紅糖,水煎,空腹服。治婦女干血癆,并退目翳,全草煎服。
2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續(xù)筋骨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