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三葉鬼針草

    拼音注音Sān Yè Guǐ Zhēn Cǎo別名

    鬼針草

    英文名Herba Bidentis Pilosae來源

    為菊科植物三葉鬼針草Bidens pilosa L.的全草。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路邊、荒野。分布于華北、華東、中南、西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25~100cm。莖直立,四棱形,疏生柔毛或無毛。中下部葉對生,葉片3~7深化裂至羽狀復葉,很少下部為單葉,小葉片質薄,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有鋸齒或分裂,下部葉有長葉柄,向上逐漸變短;上部葉互生,3裂或不裂,線狀披針形。頭狀花序開花時直徑約為8mm,有長梗;總苞片7~8,匙形,邊緣有細軟毛;外層托片狹長圓形,內層托片狹披針形;舌狀花白色或黃色,4~7朵或有時無,部分不育;管狀花黃褐色,長約4.5mm,5裂。瘦果線形,成熟后黑褐色,長7~15mm,有硬毛;冠毛芒刺狀,3~4枚,長1.5~2.5mm?;ü?~11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含蒽醌甙。

    性味

    性平,味苦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止瀉。用于腸炎腹瀉、闌尾炎、感冒咽痛、肝炎、蛇蟲咬傷。

    備注

    同屬植物鬼針草B.bipinnata L的全草亦藥用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來源玄參科斑唇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Rudolph var. tubiformis (Klotz.) Tsoong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主治健脾開胃,消食化積,利水澀精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n Dì Jǐn別名血筋草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出處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斑地錦的全草。6~9月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野、路邊和園圃內。分布浙江、江蘇等地。原形態(tài)一年生匍匐小草本,高15~25厘米,含白色乳汁......
  • 來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細齒天南星Arisaema serratum (Thunb.) Schott,以球莖入藥。秋冬采收,曬干。性味辛,平。功能主治解毒。用于毒蛇咬傷。用法用量外用適量,搗爛敷傷口周圍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n Chǔ Tóu Hónɡ來源藥材基源:為野牡丹科植物斑點楮頭紅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arcopyramis nepalensis Wall.var.maculata C.Y.Wu ex C.Chen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虎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axifraga punctata L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