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喬木刺桐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喬木刺桐拼音注音Qiáo Mù Cì Tónɡ別名

    泡龍桐刺、刺通樹、海桐皮、刺木通、鸚哥花

    來源

    豆科喬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.,以樹皮入藥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。

    性味

    苦、微澀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除濕,續(xù)筋骨。主治跌打損傷,風(fēng)濕骨痛,關(guān)節(jié)脫臼腫痛,骨折,小兒疳積,蛔蟲癥。還可治尿道炎,乳腺炎等(配方用)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3~1兩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喬木刺桐拼音注音Qiáo Mù Cì Tónɡ別名

    鸚哥葉(《貴州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貴州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刺木通根、葉、果。夏、秋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坡或山溝中。分布貴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落葉喬木,高7~8米。莖、枝上有短硬刺。3出復(fù)葉,有柄;小葉片近腎形,長10~20厘米,寬8~19厘米,先端突尖,基部近截形??偁罨ㄐ蛞干?,花密集于總花梗上部;萼短,2唇形;花冠蝶形,紅色,長達(dá)4厘米;雄蕊10,5長5短;子房具柄,有黃色毛。莢果梭狀而彎,頂端有喙,基部有柄,長約10厘米。種子黑色,腎形,光亮。花期8~9月。果期10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種子含生物堿:刺桐定堿,刺桐堿和刺桐平堿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本屬植物中約有半數(shù)含多種箭毒樣生物堿,研究較多者為β-刺桐若定堿。本類生物堿及其衍生物皆有競爭型神經(jīng)肌肉阻滯劑的作用特點(diǎn);對神經(jīng)節(jié)亦有阻斷作用。與箭毒不同,本類藥為叔胺型而對運(yùn)動(dòng)終極有強(qiáng)大作用,如轉(zhuǎn)變?yōu)榧景沸停ǖ饧谆┖?,則神經(jīng)肌肉之阻斷作用反而削弱,而對神經(jīng)節(jié)之作用轉(zhuǎn)而增強(qiáng)。本類藥口服有效,但作用時(shí)間很短,并能引起心跳顯著變慢,血壓下降,故未能推廣至臨床應(yīng)用。對平滑肌無作用,對清醒動(dòng)物可引起驚厥。

    性味

    苦辛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驅(qū)風(fēng),健脾利濕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頭脹痛:鸚哥葉的葉適量,搗絨,在火上烤熱,包兩太陽穴。

    ②治痢疾:鸚哥葉根二至三錢,鸚哥葉果一錢。煨水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iǎn Dòu Pí?jiǎng)e名扁豆殼來源即白扁豆的種皮性味甘,微溫。功能主治性味功能,主治用法和白扁豆基本相同,能健脾利水,但無壅滯之弊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別名托柄菇、平緣托柄菇、蘑菇來源真菌類擔(dān)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托柄菇Amanitopsis volvata Sacc.,以子實(shí)體入藥。生境分布夏秋兩季生于林內(nèi)地上。分布于河北、陜西、江蘇、安徽。性味苦,溫。功能主治追風(fēng),散寒,舒筋,活絡(luò)。備注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接骨拼音注音Bái Jiē Gǔ別名接骨草、玉接骨、接骨丹、金不換、橡皮草、白龍骨、六厘草、猢猻節(jié)根、血見愁[浙江]來源爵床科白接骨屬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 (S. Moore) E. 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別名白旗、白鰭、白鰭豚、白江豬英文名suckling pig出處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(dòng)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儲(chǔ)藏:白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別名野黃皮、雞卵黃(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),小柑、小郎傘、搽散、野辣椒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出處《陸川本草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。生境分布生于曠野,叢林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小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