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鋪地蜈蚣

    拼音注音Pū Dì Wú Gōnɡ別名

    筋骨草、小伸筋、過山龍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水杉(《植物學(xué)大辭典》),狗仔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獅子草、龍須草、舒筋草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土木膠、貓子藤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石子藤、青筋草、松筋草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收雞草(《陸川本草》),蜈蚣草、山毛柏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鳳凰伸筋(《江西中藥》),鹿角草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,伸筋草(《淅扛民間草藥》),立筋草(《四川中藥志》),寸金草、寸寸草(《重慶草藥》),合金草(《湖南藥物志》),龍角藤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福建民間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石松科植物垂穗石松全草。7~9月采收,去凈泥土雜質(zhì)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長于山溪邊或林下蔭濕石上。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臺灣及華南、西南地區(qū)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須根白色。主莖直立,基部有次生匍匐莖,長30~50厘米或更長。葉稀疏,螺旋狀排列,通常向下彎弓,側(cè)枝多回二叉,直立或下垂,分枝上的葉密生,線狀鉆形,長2~3毫米,全緣,通常向上彎曲。孢子囊穗單生于小枝頂端,矩圓形或圓柱形,長8~20毫米,帶黃色,常下垂;孢子葉覆瓦狀排列,闊卵圓形,先端漸尖,邊緣有長睫毛;孢子囊圓形,生于葉腋。孢子四面體球形,有網(wǎng)紋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莖葉,全像呈黃綠色。莖圓形,長約8~9厘米,具有繳棱線,分枝較多。莖上生有淡棕色圓形之根,細(xì)而堅(jiān)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淡黃色,有明顯之白色髓部。莖上密生細(xì)小披針形似鱗片之小葉。味苦。以色青、質(zhì)凈者為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垂石松堿、羥基垂石松堿、煙堿等多種生物堿,垂石松黃酮甙、β-谷甾醇、豆甾醇、菜油甾醇,以及三萜類、山芝烯二醇、山芝烯三醇、21-表山芝烯三醇、芒柄花醇等的乙酸酯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全植物試管內(nèi)能抑制某些細(xì)菌。在非洲,煎劑用以治療腹瀉、痢疾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:"入肝、脾、腎三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甘,平。

    ①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甘微苦,平。"

    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辛,溫,無毒。"

    ③《重慶草藥》:"微苦帶澀,無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孕婦忌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濕,舒筋絡(luò),活血,止血。治風(fēng)濕拘疼麻木,,肝炎,痢疾,風(fēng)疹,赤目,吐血,衄血,便血,跌打損傷,湯、火燙傷。

    ①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:"為調(diào)和筋骨之藥。小兒煎水作湯浴,不生瘡毒、受濕癢。"

    ②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鎮(zhèn)咳。又治風(fēng)濕麻木。"

    ③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利尿清熱,消炎祛濕。治肝炎,黃疸,痢疾。"

    ④《陸川本草》:"清肝,明目,消炎,解毒,止血。治風(fēng)火眼痛,雞盲,鼠咬傷,吐血,衄血。"

    ⑤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祛瘀生新。治婦女經(jīng)閉及虛寒咳嗽,腸胃寒痛。煎水洗盜汗及蕁麻疹。"

    ⑥《江西中藥》:"舒筋活絡(luò),利尿止血。內(nèi)服用于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痛,風(fēng)疹塊,黃疽,大便下血。外用燒存性研末,治湯火傷瘡。"

    ⑦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跌打扭傷及雞爪風(fēng)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2~5錢(鮮者1~2兩)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跌打損傷,調(diào)和筋骨:伸筋草莖葉五錢。煎服。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

    ②治虛癆病,咳嗽,吐血,小便不利,遺精:鋪地蜈蚣一兩,公豬小肚-個(去濁洗凈)。和水適量,燉二小時服。日服一次。連服三至五次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
    ③治吐血:鋪地蜈蚣一兩。搗爛,開水沖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④治肝炎,黃疸:鮮鋪地蜈蚣一至二兩。煎服,每日一至二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
    ⑤治痢疾:鮮鋪地蜈蚣一至二兩,紅糖半兩。加水煎服,一日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
    ⑥治蛇纏瘡:伸筋草焙干研粉,加麻油、冰片調(diào)敷患處。(《浙江民間草藥》)

    ⑦治小便不利、夢遺失精:鮮鋪地蝸蜈蚣一兩,鮮海金沙草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備注

    在四川、浙江、江西等地,本品與同屬植物石松的全草,均稱伸筋草,并同等使用。參見"石松"條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《貴州民間藥物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(jié)芒根莖部葉鞘內(nèi)的蟲癭。蟲癭全年均可采集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安徽、江蘇等地。原形態(tài)五節(jié)芒,又名:萱仔、馬兒扦。 多年生草本,高2~4米。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(Maxim.) Benth., et Hook. f.,以根狀莖入藥。四季可采,曬干。性味甘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,活血。用于婦女干血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巴豆拼音注音Bā Dòu別名雙眼龍、大葉雙眼龍、江子、猛子樹、八百力、芒子英文名FRUCTUS CROTONIS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。的干燥成熟果實(shí),根及葉亦供藥用。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采收,堆置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大葉雙眼龍葉(《嶺南草藥志))。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治瘧疾,瘡癬,跌打損傷,蛇傷。①《嶺南采藥錄):“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(《宣明論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消積滯,止瀉痢?!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,敗毒。破瘰疬痰核。“復(fù)方治瀉?。喊投蛊?、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