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糯米藤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糯米藤拼音注音Nuò Mǐ Ténɡ別名

    捆仙繩(《天寶本草》),糯米菜(《峨嵋藥植》),糯米草、米漿藤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生扯攏、筲箕藤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,鐵箍蔓草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,玄麻根(《四川中藥志》),紅米藤、紅飯?zhí)伲ā墩憬耖g常用草藥》),霧水葛、自消散、鐵節(jié)草(《廣西中草藥》),小鐵箍、小粘藥、紅頭帶(《云南中草藥》),紅石薯、豬仔菜、貫線草(《福建中草藥》),土加藤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蕁麻科植物糯米團帶根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溪谷林下陰濕處,山麓水溝邊。分布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產于四川、貴州、浙江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糯米團,又名:蔓薴麻。

    多年生草本,直立或斜傾,或下部臥地而頂部上伸,通常有剛毛。主根粗肥,圓錐形。葉對生,卵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3.5~7厘米,寬1~2厘米,先端鈍尖或漸尖,基部圓形至近心形,全緣,基脈3出,網脈在葉背者明顯,有剛毛,上面粗糙,或有剛毛;無柄或有短柄;托葉闊卵形?;ㄐ。瑔涡?,雌雄同株,簇生于葉腋,黃綠色;雄花被裂片3~5,在蕾中鑷合狀排列,裂片急內彎,背部有橫折,形成一環(huán),環(huán)上有剛毛,雄蕊5;雌花花萼筒狀,柱頭鉆形,瘦果闊卵形,先端尖,縱棱突起,黑色,光滑?;ㄆ?~8月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帶根全草,根粗壯,肉質,圓錐形,有支根;表面淺紅棕色;不易折斷,斷面略粗糙,呈淺棕黃色。莖黃褐色。葉多破碎,暗綠色,粗糙有毛。氣微、味淡。

    性味

    甘苦,涼。

    ①《貴陽民間藥草》:"酸辛,寒,無毒。"

    ②《四川中藥產》:"性平,味淡,無毒。"

    ③《福建中草藥》:"甘微苦,涼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健脾,止血。治療瘡,癰腫,瘰疬,痢疾,婦女白帶,小兒疳積,吐血,外傷出血。

    ①《天寶本草》:"治跌打傷,癢疬,諸瘡癰疽發(fā)背。"

    ②《峨嵋藥植》:"根:搗爛,敷治刀槍傷。"

    ③《貴州民間方藥檠》:"補虛,催乳。"

    ④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增血液,健脾胃,固中養(yǎng)血。燉肉內服治心臟衰弱。"

    ⑤《四川中藥志》:"健脾補腎。治乳炎及小兒疳積。"

    ⑥《貴州草藥》:"清熱解毒,健脾消積,止血。治疔瘡,九子瘍,小兒食積脹滿,外傷出血。"

    ⑦《云南中草藥》:"接骨生肌,消炎止瀉。治痢疾,痛經。"

    ⑧《福建中草藥》;"清熱涼血,消腫解毒。治吐血,濕熱白帶,對口瘡,跌打腫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2~5錢(鮮者1~3兩);或燉肉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濕熱白帶:鮮蔓薴麻全草一至二兩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②治小兒積食脹滿:糯米藤根一兩,煨水服。(《貴州草藥》)

    ③治血管神經性水腫:糯米團鮮根,加食鹽搗爛外敷局部,四至六小時換藥一次。(《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》)

    ④治癰瘡膿腫:霧水葛適量搗爛,初起者加食鹽少許調敷;已成膿者加黃糖調敷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
    ⑤治下肢慢性潰瘍:霧水葛、三角泡、桉樹葉各適量。搗爛敷患處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
    ⑥治對口瘡:鮮蔓薴麻葉搗爛敷患處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⑦治痢疾,痛經:糯米草二至三錢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糯米藤拼音注音Nuò Mǐ Ténɡ別名

    捆仙繩、糯米萊、糯米草、米漿藤、生扯攏、筲箕藤、鐵箍蔓草、玄麻根、紅米藤、紅飯?zhí)?、霧水葛、自消散、鐵節(jié)草、土加藤、蔓苧麻根、紅石薯、豬仔菜、貫線草、小鐵箍、小粘藥、紅頭帶、九股牛、小拔毒散、意心藤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蕁麻科植物糯米團的帶根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onostegia hirta(Bl.)Miq.[Urtica hirtaBl.;Memorialis hirta(Bl.)Wedd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溪谷林下陰濕處,山麓水溝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莖基部伏臥,長達1m左右,通常分枝,有短柔毛。葉對生;有短柄或無柄;葉片狹卵形、披針形或卵形,長3-11.5cm,寬1.2-2.5cm,先端漸尖或長漸尖,基部淺心形,全緣,無毛或疏生短毛,上面稍粗糙;基生脈3條?;ㄐ?,單性雌雄同株,簇生于葉腋,淡綠色;雄花有細柄,花蕾近陀螺形,上面截形,花被片5,長約2mm,雄蕊5,對生;雌花近無梗,花被結合成筒形,上緣被白色短毛,內有雌蕊1,柱頭絲狀,脫落性。瘦果卵形,長約1mm,先端尖銳,暗綠或黑色,有光澤,約有10條細縱肋?;ㄆ?-9月,果期9-10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特性 對氣候、土壤適應性較強,土壤以較濕潤、肥沃的夾砂土較好。

   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。四川地區(qū)于3~4月播種。整地后,開1.3m寬的畦,按行株距各約26cm開穴,深約7cm,要穴大底平。施人畜糞水后,每1hm2用種子7.5kg,與草木灰、人畜糞水拌勻撒穴里。

    田間管理 苗高7~10cm時勻苗、補苗,每穴有苗4~5株,并除草、追肥1次。在6月、8月、11月各再中除、追肥1次。以后每年出苗時和5月、11月各中除、追肥1次。肥料春夏以人畜糞水為主,冬季施土雜肥。

    性狀

   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干燥帶根全草,根粗壯,肉質,圓錐形,有支根;表面淺紅棕色;不易折斷,斷面略粗糙,呈淺棕黃色。莖黃褐色。葉多破碎,暗綠色,粗糙有毛,潤濕展平后,3條基脈明顯,背面網脈明顯。有時可見簇生的花或瘦果,果實卵形,頂端尖,約具10條細縱棱。氣微,味淡。

    性味

    甘;微苦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健脾消積;利濕消腫;散瘀止血。主乳癰;腫毒;痢疾;消化不良;食積腹痛;甙積;帶下;水腫;小便不利;痛經;跌打損傷;咳血;吐血;外傷出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0~30g,鮮品加倍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洽濕熱白帶:鮮蔓芋麻全草一至二兩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②治小兒積食脹滿:糯米藤根一兩,煨水服,(《貴州草藥》)③治血管神經性水腫:糯米團鮮根,加食鹽搗爛外敷局部,四至六小時換藥一次。(《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》)④治癰瘡膿腫:霧水葛適量搗爛,初起者加食鹽少許調敷;已成膿者加黃糖調敷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⑤治下肢慢性潰瘍:霧水葛、三角泡、按樹葉各適量,搗爛敷患處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⑥治對口瘡:鮮蔓芋麻葉搗爛敷患處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⑦治痢疾,痛經:糯米草二至三錢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天寶本草》:治跌打傷,癢疬,諸瘡癰疽發(fā)背。

    2.《峨嵋藥植》:根:搗爛,敷洽刀槍傷。

    3.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補虛,催乳。

    4.《民間常用單藥匯編》增血液,健脾胃,固中養(yǎng)血。燉肉內服治心臟衰弱。

    5.《四川中藥志》健脾補腎。治乳炎及小兒疳積。

    6.《貴州草藥》:清熱解毒,健脾消積,止血,治療瘡,九子瘍,小兒食積脹滿,外傷出血。

    7.《云南中草藥》接骨生肌,消炎止瀉。治痢疾,痛經。

    8.《福建中草藥》清熱涼血,消腫解毒。治吐血,濕熱白帶,對口瘡,跌打腫痛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iǎn Zhóu Mù英文名root of Jerusalemthorn出處始載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扁軸木的枝樹皮或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arkinsonia aculenta L.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采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扁青拼音注音Biǎn Qīnɡ別名白青(《本經》),碧青(《唐本草》),石青,大青(《綱目》)。出處《本經》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銅礦的礦石。原形態(tài)產于銅礦氧化帶中。單斜晶系。晶體短柱狀或板狀。通常星粒狀、腎狀、散射狀、土狀等......
  • 別名扛棺回來源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.,以葉入藥。隨時可采,曬干,一般鮮用。性味微酸、澀,平。功能主治活血散瘀,解毒。用于各種毒蛇咬傷及跌打損傷。用法用量1~2兩,搗爛取汁沖白酒內服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報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別名橡只瑪爾布(藏名)出處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條紋報春的花朵。6~8月采收。生境分布生于水溝旁及潮濕處。分布西南及西藏、內蒙古、新疆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。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抱樹蓮拼音注音Bào Shù Lián別名抱石蓮、瓜子菜、飛蓮草來源蕨類水龍骨科抱樹蓮屬植物抱樹蓮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(L.) Presl,以全草入藥。全年可采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甘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