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糯米條

    拼音注音Nuò Mǐ Tiáo別名

    茶條樹、小榆蠟葉、小垛雞、山柳樹、毛蠟葉子樹、水蠟、白花樹

    英文名Chinese Abelia出處

    始載于《植物名實圖考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忍冬科植物糯米條的莖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belia chinensis R. Br.

    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、秋季均可采收,鮮用或切段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和于海拔170-1500m的山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(qū):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糯米條 薄葉多分枝灌木,高達2m。嫩枝被微毛,紅褐色,老枝樹皮縱裂。葉對生,有時3枚輪生;葉柄長1-5mm;葉片圓卵形至橢圓狀卵形,長2-5cm,寬1-3.5cm,先端急尖或短漸尖,基部圓形或心形,邊緣有稀疏圓鋸齒,上面疏被短毛,下面沿中脈及側(cè)脈的基部密生柔毛。聚傘花序生于小枝上部葉腋,由多數(shù)花序集合成一圓錐花簇;總花梗被短柔毛,果期光滑;花芳香,具3對小苞片;萼筒圓柱形,被短柔毛,稍扁,具縱條紋,萼檐5裂,裂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,長約5mm,果期彎紅色;花冠白色至粉紅色,漏斗狀,長1-1.2cm,外具微毛,裂片5,圓卵形;雄蕊4,伸出花冠;花柱細長,柱頭圓盤形。果長約5mm,具短柔毛,冠以宿存而略增大的萼裂片?;ㄆ?月,果期10月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涼血止血。主濕熱痢疾;癰疽瘡癤;衄血;咳血;吐血;便血;流石破天驚;跌打損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15g;或生品搗汁。外用:適量,煎湯外洗或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茶條樹,江西、湖廣山坡極多。叢生,高尺許,赭莖,近根有刺。附莖對葉,葉如郁李葉而短小。梢端開五瓣小筒子花,似芫花而白,未開時作赭色筒子,一簇百余,不甚鮮明,夏開,至深秋猶有之。

    2.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有清熱解毒,止血的功能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Lánɡ Pí別名色告白、榔皮樹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梧桐科植物絨毛蘋婆的樹膠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terculia villosa Roxb.[Sterculia lantsangensis Hu]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檀拼音注音Bái Tán別名野蕎面根、大攆藥、地胡椒、烏子樹來源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(Thunb.) Miq.,以全株入藥。生境分布東北、華北、華東、臺灣、云南。性味苦、澀,微寒。功能主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Tán Gēn別名砒霜子、蛤蟆涎(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)。出處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來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。分布于華北、華中及華南各地。原形態(tài)落葉灌木或喬木。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。葉紙質(zhì),卵狀橢圓形......
  • 別名野薔薇來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. var. cathayensis Rehd. et Wils.,以花、根入藥。生境分布華東。性味苦、澀,寒。功能主治花:清暑熱,化濕濁,順氣和胃。主治暑熱胸悶,口渴,嘔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毛夏枯草拼音注音Bái Máo Xià Kū Cǎo別名金瘡小草(《本草拾遺》),雪里青、土犀角(《綱目拾遺》),見血青、白頭翁、筋骨草、石灰菜、紫背金盤、破血丹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退血草、散血草(《分類草藥性》,伏地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