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木防己花

    拼音注音Mù Fánɡ Jǐ Huā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(L.)DC.的花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cculus orbiculatus(L.)DC.[C.trilobus(Thunb.)DC.C.sarmentosus(Lour.)Diels]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山坡、灌叢、林緣、路邊或疏林中。

    2.生長環(huán)境與木防己相同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以及河北、遼寧、陜西等地,尤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常見。

    2.分布于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木防己 木質(zhì)藤本。嫩枝密被柔毛,老枝近于無毛,表面具直線紋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-3cm,被白色柔毛;葉片紙質(zhì)至近革質(zhì),形狀變異極大,線狀披針形至闊卵狀近圓形、狹橢圓形至近圓形、倒披針形至倒心形,有時卵狀心形,長3-8cm,少數(shù)超過10cm,寬1.5-5cm,先端漸尖、急尖或鈍而有小凸尖,有時微缺或2裂,基部楔形、圓或心形,邊全緣或3裂,有時掌狀5裂,兩面被密柔毛至疏柔毛,有時兩面近無毛。聚傘花序單中或作圓錐花序式排列,腋生或頂生,長達10cm或更長,被柔毛;花單性,雌雄異株;雄花:淡黃色;萼片6,無毛,外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,長1-2mm,內(nèi)輪闊橢圓形,長達2.5mm;花瓣6,倒披針狀氏圓形,先端2裂,基部兩側(cè)有耳,并內(nèi)折,長1-2mm;雄蕊6,較花瓣短;雌花: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相似;退化雄蕊6,微?。恍钠?。核果近球形,成熟時紫紅色或藍黑色,長7-8mm?;ㄆ?-8月,果期8-10月。

    2.毛木防己 本變種與木防己相似,主要區(qū)別點是:毛木防己的萼片背面被白色柔毛。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毒化痰。主慢性骨髓炎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5-10g;鮮品用量加倍;或燉雞食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ì Bǎi別名山刺柏、刺柏樹、短柏木來源柏科刺柏Juniperus taiwaniana Hayata, epith mut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陜西、甘肅、山西、福建、江西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主治麻疹,身熱不退。用法用量4~5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刺栗子拼音注音Cì Lì Zi別名細梗薔薇來源薔薇科刺栗子Rosa graciliflora Rehd. et Wils.,以果實入藥。生境分布陜西。性味甘、酸、微澀,平。功能主治止痢消腫。主治痢疾,痔瘡。用法用量3~5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桐葉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出處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桐的葉片。功能主治治小兒疳積,蛔蟲癥。用法用量研末開水沖服,0.8~1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刺桐葉拼音注音Cì Tónɡ Yè別名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Tónɡ Huā別名鸚哥花(《天中記》)出處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桐的花。功能主治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“主金瘡,止血?!坝梅ㄓ昧客庥茫貉心┓?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梨拼音注音Cì Lí別名茨梨(《分類草藥性》),文先果(《四川中藥志》),團糖二(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綱目拾遺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果實。生境分布生長于中山及低山地區(qū)的溝旁、路邊或灌木林旁。分布江蘇、湖北、四川、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