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荔枝藤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荔枝藤拼音注音Lì Zhī Ténɡ別名

    紅葉藤、紅葉秋樹、牛見愁(《廣州植物志》),牛栓藤(《廣西植物名錄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陸川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牛栓藤種植物紅葉藤莖葉。全年可采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坡干燥地方或灌木叢中,攀援樹上。分布廣西、廣東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分枝藤本,無毛。長達2米。羽狀復葉,小葉通常11~17,稀有5~9,近革質,卵狀長圓形,長1.5~4厘米。寬8~15毫米,基部闊楔形,常偏斜,先端漸尖鈍,兩面均無毛,上面光澤,下面粉綠色;小葉柄長約1毫米??偁罨ㄐ蛞干?,花序柄及花序均纖弱;花有芳香,長2~3毫米;萼片5,圓形,長約1毫米,結果時長約3毫米;花瓣5,白色;雄蕊10,花絲基部合生;心皮5,分離,常僅1個發(fā)育。蒴果長12~15毫米,長橢圓形,背部彎曲,腹面開裂,基部為增大的宿存萼所包圍。種子1,有假種皮?;ㄆ?~9月。果期10月。

    性味

    《陸川本草》:"苦澀,涼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陸川本草》:"解熱毒,治小兒熱氣瘡。"

    ②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"葉搗敷,埋口生肌,收斂止血;治跌打、刀傷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荔枝藤拼音注音Lì Zhī Ténɡ別名

    牛見愁、紅葉藤、牛栓藤、霸王藤、伍藤、鐵藤

    英文名Stem of Littleleaf Rourea出處

    出自《陸川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牛栓藤科植物小葉紅葉藤的莖或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ourea microphylla (Hook.et Arn.) Planch.[Connarus microphyllus Hook.et Arn.;Santaloides microphylla(Hook.et Arn.)Schel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。莖切段或片曬干;葉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-600m的山野丘陵、灌叢或疏林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小葉紅葉藤 藤狀灌木,高不及2m;褐色。葉近革質,奇數(shù)羽狀復葉,小葉通常11-17,有時多至27片,但生于側小枝上的葉有時減至5-9,稀為3小葉,小葉柄長約2mm;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,長2-4cm,寬0.5-2cm,先端漸尖而鈍,基部楔形至圓形,常偏斜,上面光亮,下面為粉綠色,兩面無毛,全緣。圓錐花序生于葉腋,長2.5-5cm;苞片及小苞片不顯著;花小,白色,淡黃色或淡紅色,芳香;萼片5裂,邊緣被短緣毛;花瓣5,長于萼片;雄蕊10,花絲基部合生成1管;雌蕊心皮5,離生,其中4個通常不發(fā)育,子房長圓形,花柱纖細,柱頭頭狀。蓇葖果橢圓形或斜卵形,熟時紅色,無柄,略彎曲,腹面開裂。種子1顆,長約1cm,橙黃色,為膜質的假種皮所包圍?;ㄆ?-9月,果期5月至翌年3月。

    性狀

    莖近圓柱形,長短不一,直徑1-4cm,表面淡灰棕色,老莖具深或淺縱溝,往往附灰白色地衣。質堅硬。橫斷面木部淡棕色;有眾多小孔,皮部深棕紅色;老莖呈2-3層淡棕色與深紅棕色相間排列、斷續(xù)的同心環(huán)。氣微,味淡。葉多皺縮或破碎,完整葉葉片卵形至卵狀長圓形,長2-4cm,寬0.5-2cm,先端漸尖而鈍,基部楔形至圓形,常偏斜,兩面無毛,全緣。葉近革質,氣微、味淡。

    歸經

    心經

    性味

    苦澀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,止血。主瘡癤,跌打腫痛,外傷出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鮮葉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陸川本草》:解熱毒,治小兒熱氣瘡。

    2.《廣西植物名錄》:葉搗敷,埋口生肌,收斂止血;治跌打、刀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芭蕉葉拼音注音Bā Jiāo Yè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葉片,全年可采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芭蕉根“條。歸經《本草再新》:“入心、肝二經?!靶晕陡实?,寒。①《本草再新》:“味甘苦,性大寒,無毒?!阿凇督鞑菟帯罚骸?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別名芭蕉、牙蕉、板蕉來源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.,以根、莖和花入藥。根及莖四季可采,洗凈鮮用或曬干;夏秋采花蕾,多鮮用。性味淡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利尿消腫,涼血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芭蕉子拼音注音Bā Jiāo Zǐ出處《食療本草》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種子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芭蕉根“條。性味子生食:大寒;仁:性寒。注意子生食發(fā)冷病。功能主治子生食,止渴潤肺。蒸熟暴之令口開,春取仁,食之,通血脈,填骨髓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芭蕉根拼音注音Bā Jiāo Gēn別名芭蕉頭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出處《日華子本草》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莖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園及農舍附近。分布山東以至長江流域以南各地。原形態(tài)芭蕉(《漢書》文穎注),又名:巴且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芭蕉油拼音注音Bā Jiāo Yóu別名芭蕉汁(《衛(wèi)生雜興》),芭蕉樹水(《中級醫(yī)刊》(5):57,1959)。出處《日華子本草》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莖中的液汁。于莖干近根部切一直徑約5厘米的小孔,即有灰黑色之液汁滲出,插以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