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列當(dāng)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列當(dāng)拼音注音Liè Dānɡ別名

    草蓯蓉、獨根草、兔子拐棒

    來源

    為列當(dāng)科列當(dāng)屬植物列當(dāng)Orobanche caerulescens Steph.,以全草入藥。夏初采收,曬八成干,捆成小把,再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腎助陽,強筋骨。用于性神經(jīng)衰弱,腰腿酸軟;外用治小兒腹瀉,腸炎,痢疾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2~3錢;外用適量,煎湯洗腳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列當(dāng)拼音注音Liè Dānɡ別名

    栗當(dāng)(《食醫(yī)心鏡》),草蓯蓉(《唐本草》),花蓯蓉(《日華子本草》),兔子拐杖(《東北藥植志》),獨根草(《河北藥材》),兔子腿(《遼寧經(jīng)濟植物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開寶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列當(dāng)科植物紫花列當(dāng)黃花列當(dāng)全草。4~6月間采收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產(chǎn)東北、陜西,河北、山西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①紫花列當(dāng)

    一年生寄生草本,高15~40厘米,全株生白色絨毛,花序部分較密。根莖肥厚,肉質(zhì),地上莖粗,單一,暗黃褐色。葉互生,鱗片狀,披針形,先端漸尖,長8~20毫米?;芗身斏霠罨ㄐ?,約占莖的1/3~1/9;苞片2,卵狀披針形,先端尖銳;萼5深裂,萼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約為花冠的1/2;花藍紫色,長1.5~2厘米,下部為筒形,上卻稍彎曲,具2唇,上唇寬,頂端常凹成2裂,下唇3裂,裂片卵圓形;雄蕊4,2強;雌蕊1,子房上位,花柱比冠稍短或略等長,柱頭膨大,黃色。蒴果2裂,卵狀橢圓形,具多數(shù)種子?;ā⒐?~7月。

    生長于固定砂丘、山坡草地;寄生于菊科艾屬植物的根上。分布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、青海、寧夏、云南等地。

    ②黃花列當(dāng)

    寄生草本,高10~15厘米,全株被褐色短茸毛。葉鱗片狀,卵形。密穗狀花序;苞片卵形;花冠黃色或白色,裂片邊緣有腺毛,花柱比花冠稍長。蒴果卵狀橢圓形。花期5月。

    生境同前種。分布東北、內(nèi)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寧夏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全草,被有白色柔毛。莖肥壯,肉質(zhì),表面呈褐色或暗褐色,具縱走皺縮紋,莖頂端膨大。鱗葉黃棕色?;ㄐ虬迭S褐色.氣微,味微苦。以干燥、莖肉質(zhì)、粗壯、紅褐色者為佳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同屬植物O.rapum-genistae Thuill.的新鮮塊莖中含列當(dāng)甙。

    性味

    《開寶本草》:"甘,溫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腎,強筋。治腎虛腰膝冷痛,陽痿,遺精。

    ①《開寶本草》:"主男子五勞七傷,補腰腎,令人有子,去風(fēng)血。"

    ②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告》:"治瘧疾。"

    ③《河北藥材》:"治神經(jīng)錯亂。"

    ④《陜西中藥志》:"治遺精,膀胱炎。"

    ⑤《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補腎。治腰膝冷痛,陽痿,遺精;外用洗腳,治小兒久瀉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腳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陽事不興:列當(dāng)二斤,搗篩畢,以酒一斗,浸經(jīng)宿,遂性飲之。(《食醫(yī)心鏡》)

    ②治腎寒腰痛:列當(dāng)五兩,白酒二斤。裝壇內(nèi),燉三十分鐘。每晚飯后服一盅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腸炎、腹瀉:取紫花列當(dāng)全草1兩,水煎半小時,得煎液1000毫升,外用泡腳,每次10分鐘,每日1次。曾觀察1000多例,均顯示程度不同的療效。

    備注

    西藏以同屬植物Orobanche alsatica Kirsch1.的全草作列當(dāng)使用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列當(dāng)拼音注音Liè Dānɡ別名

    草蓯蓉、栗當(dāng)、花蓯蓉、兔子拐杖、獨根草、兔子腿、降魔桿、蒿枝七星

    英文名Skyblue Broomrape Herb, Herb of Skyblue Broomrape, Herb of Yellowflower Broomrape出處

    出自《開寶本草》。

    1.陶弘景:草蓯蓉生時似肉(蓯蓉),以作羊肉羹,補虛極佳,亦可生啖。芮芮河南間至多,今第一出隴西,形扁廣,柔潤多花而味甘;次出北國者,形短而少花,巴東、建平間亦有而不如也。

    2.《唐本草》:草蓯蓉,刮去花,用代肉(蓯蓉)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列當(dāng)科植物列當(dāng)和黃花列當(dāng)?shù)娜荨?/p>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Orobanche coerulescens Steph.2.Orobanche pycnostachya Hance.

    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去泥沙、雜質(zhì),曬成七、八成干,扎成小把,再曬至全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沙丘、山坡及溝邊草地上,常寄生于菊科蒿屬(Artemisia)植物的根上。

    2.生于沙丘山坡及草原上,寄生于蒿屬(Artemisia)植物的根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1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地區(qū)以及山東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  2.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山東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列當(dāng) 二年生或多年生寄生草本,高10-40cm。全株密被蛛絲狀長綿毛。莖直立,不分枝,基部常膨大。葉干后黃褐色,生于莖下部的較密集,上部的漸變稀疏;卵狀披針形,長1.5-2cm,寬5-7mm?;ǘ鄶?shù),排列成穗狀花序,長10-20cm;苞片2,卵狀披針形,先端尖銳;花萼5深裂,萼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約為花冠的1/2;花冠藍紫色,長1.5-2cm,下部為筒形,上部稍彎曲,具2唇,上唇寬,先端常凹成2裂,下唇3裂,裂片卵圓形;雄蕊4,二強,花藥無毛,花絲有毛;雌蕊1;子房上位,花柱絲花冠稍短或略等長,柱頭膨大,黃色,蒴果等長,柱頭膨大,黃色,蒴果2裂,卵狀橢圓形,具多數(shù)種子。花期4-7月,果期7-9月。

    2.黃花列當(dāng) 本種與列當(dāng)?shù)膮^(qū)別是:全株密被腺毛?;ü邳S色;花藥有毛,花絲基部疏被短腺毛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(1)列當(dāng) 干燥全草被白色柔毛。莖肥壯,肉質(zhì),表面黃褐色或暗褐色,具縱皺紋。鱗片互生,卵狀披針形,先端尖,黃褐色皺縮,稍卷曲?;ㄐ蝽斏?,長7-10cm,黃褐色,花冠筒狀,藍紫色或淡紫色,略彎曲。蒴果卵狀橢圓形,長1cm。氣微,味微苦。

    (2)黃花列當(dāng) 被短腺毛。花黃色,花柱較花冠稍長。余同列當(dāng)。

    均以干燥、莖肉質(zhì)、粗壯、黃褐色者為佳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歸腎;肝;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溫

    注意

    陽虛火旺者慎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腎壯陽;強筋骨;潤腸。主腎虛陽痿;遺精;宮冷不孕;小兒佝僂病;腰膝冷痛;盤骨軟弱;腸燥便秘;外用治小兒腸炎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;或浸灑。外用:適量,煎湯洗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開寶本草》:主男子五勞七傷,補腰腎,令人有子,去風(fēng)血。

    2.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告》:治瘧疾。

    3.《河北藥材》:治神經(jīng)錯亂。

    4.《陜西中藥志》:治遺精,膀胱炎。

    5.《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補腎。治腰膝冷痛,陽痿,遺精;外用洗腳,治小兒久瀉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花射干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è Gān別名冷水丹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。出處《植物名實圖考》來源為駕尾科植物白花射干的根或全草。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坡上。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和山東、江蘇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白花射干,又名:搜山虎、金盞......
  • 來源唇形科青蘭屬植物白花巖青蘭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 var. albiflorum Schischk.,以全草入藥。7~8月采收,切段曬干。性味辛,涼。功能主治分散風(fēng)熱,涼血降壓。用于感冒發(fā)熱,高血壓病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花映山紅拼音注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別名白杜鵑花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照山白(《華北經(jīng)濟植物志要》),白艷山紅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、根或莖葉。4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uā Gǎn別名建德山梅花、土常山[浙江東天目]、山梅花來源虎耳草科絹毛山梅花Philadelphus sericanthus Koehne,以根皮入藥。生境分布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寧夏。性味苦,平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uā Guǒ別名稱桿紅、紅果樹。來源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的葉、花、果。葉,全年可采;果實,成熟時采收。生境分布生于山野、林地、路旁。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貴州、云南、廣東、廣西、福建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小喬木或灌木,高3~8米。小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