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臨時救

    拼音注音Lín Shí Jiù別名

    黃花草、九蓮燈、匍地龍(《湖南藥物志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植物名實圖考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報春花科植物胡氏排草全草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貴州、四川、廣東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莖弱,叢生,高15~30厘米,分枝常伏臥,節(jié)上生根,全體被土黃色多細胞柔毛。葉對生;卵形至卵狀橢圓形,長1.5~3.5厘米,寬1~1.5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圓或近截形,葉面稍有紅色小腺點;葉柄有狹翅?;ㄉ谇o的近頂端葉腋;花梗柔弱,絲狀;萼片5裂,裂片披針形,長5~7毫米;花冠黃色,5裂,裂片廣倒卵形,與萼均有白色斑點;雄蕊5,花絲基部結合成筒;子房有毛,直徑2.5毫米。花期5~7月。

    性味

    《湖南藥物志》:"苦,涼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消積,散瘀,治疳積,經(jīng)閉,跌打損傷,癰疽,疔瘡。

    ①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"治跌損。"

    ②《湖南藥物志》:"理脾消積,清熱解毒。治小兒疳積,婦人經(jīng)閉,疥瘡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~3錢;或搗汁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癰腫潰瘍:胡氏排草、鉤藤。煎水洗。

    ②治疔瘡:胡氏排草葉搗爛敷。

    ③治骨疽:胡氏排草和淘米水搗汁服;并加鐵馬鞭搗爛外敷。(選方出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姑拼音注音Cí Gū別名茨菇(《藥性論》),白地栗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慈菇(《滇南本草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球莖。生境分布生沼澤中。各地均有分布。原形態(tài)慈姑,又名:藉姑、水萍(《別錄》),槎牙(《唐本草》)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姑葉拼音注音Cí Gū Yè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葉片。性味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“味甘微苦,寒,無毒?!阿凇吨貞c草藥》:“(全株)辛辣,有小毒?!肮δ苤髦蜗[,解毒。治瘡腫,丹毒,惡瘡。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“研敷蛇蟲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姑花拼音注音Cí Gū Huā出處《福建民間草藥》來源為澤瀉利植物慈姑的花。功能主治《中國醫(yī)學大辭典》:“明目,去濕。治一切療腫痔漏?!啊办顫裰?,同于茵陳。“用法用量治一切疔瘡:慈姑花適量。用冷開水洗凈,搗敷患處。孕婦忌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í Zhú別名甜慈、酒米慈、釣魚慈、叢竹來源禾本科慈竹Sinocalamus affinis (Rendle) McClure,以竹芯、竹葉、竹根(根狀莖)入藥。生境分布陜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性味苦、甘,微寒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竹葉拼音注音Cí Zhú Yè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葉或卷而未放的嫩葉(慈竹葉)。 全年可采。摘下嫩葉,曬干或鮮用。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低丘。分布四川、貴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陜西。產(chǎn)四川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慈竹(《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