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金錢木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金錢木根拼音注音Jīn Qián Mù Gēn出處

    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鼠李科植物銅錢樹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山地林間。分布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四川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銅錢樹,又名:馬鞍秋(《思南府志》)。

    落葉喬木,高達(dá)15米。樹皮暗灰色,剝落狀;小枝呈"之"字形曲折,密被皮孔,無刺。單葉互生,橢圓狀卵形至廣卵形,長(zhǎng)4~10厘米,寬2.5~9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至闊楔形,邊緣具波狀齒,近革質(zhì);葉柄長(zhǎng)3~6厘米?;S綠色,具長(zhǎng)梗,成頂生或腋生的聚傘花序;萼5裂;花瓣5;雄蕊5;子房2~3室與花盤合生。核果木質(zhì),扁形,周圍有寬廣薄翅,形如銅錢,徑約2.5厘米。紫褐色?;ㄆ?月。果期10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樹皮含鞣質(zhì)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"治勞傷乏力。金錢木根五至六錢,加仙鶴草,白馬骨、紫青藤(牯嶺勾兒茶)各三至四錢。水煎,沖黃酒、紅糖,早、晚飯前各服一次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金錢木根拼音注音Jīn Qián Mù Gēn別名

    金錢木、麻介刺馬鞍秋。

    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Paliurus出處

    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鼠李科植物銅錢樹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aliurus hemsleyanus Rehd.[P.orientalis (Franch.) Hemsl.]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后采根,洗凈,切片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地林間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銅錢樹 落葉喬木,高達(dá)15m。樹皮灰褐色,剝落狀。小枝細(xì)長(zhǎng),“之”形曲折,無毛,有皮孔,常有刺或無刺。葉互生;葉柄長(zhǎng)0.6-2cm;無托葉刺,但幼樹葉柄基部有2個(gè)針刺;葉片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,長(zhǎng)4-10cm,寬2.5-9cm,先端長(zhǎng)漸尖或漸尖,基部偏斜,近圓形至寬楔形,邊緣有細(xì)鋸齒或圓齒,上面亮綠色,背面淡綠色,兩面無毛,基出脈三條。聚傘花序或聚傘圓錐花序,頂生或兼有腋生;花小,黃綠色,兩性;花萼5裂,裂片三角形或?qū)捖研?;花?,匙形;雄蕊5,長(zhǎng)于花瓣;花盤五邊形,5淺裂;子房2-3室,與花盤合生。核果草帽狀,周圍有木栓質(zhì)寬翅,近圓形,似“銅錢”。徑約2 .5cm或更大,無毛,果熟時(shí)紫褐色;果梗長(zhǎng)約2cm,下垂?;ㄆ?-6月,果期7-10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樹皮含鞣質(zhì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;脾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(bǔ)氣。主勞傷乏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:治勞傷乏力。金錢木根五至六錢,加仙鶴草、白馬骨、紫青藤(牯嶺勾兒茶)各三至四錢。水煎,沖黃酒、紅糖,早、晚飯前各服一次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刺參拼音注音Cì Shēn別名刺仙茅、川參來源川續(xù)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.,以根入藥。秋冬采集,切片曬干或鮮用。除前種外,尚有細(xì)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Yè Sǒnɡ Mù別名鳥不企、雞云木、鷹不扒、雷公木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出處始載于《福建師范學(xué)院學(xué)報(bào)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長(zhǎng)刺楤木的根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ralia spinif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Yè Sū Tiě來源藥材基源:為蘇鐵科植物華南蘇鐵的根或種子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ycas rumphii Miq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我國(guó)華南各地廣為栽培,長(zhǎng)江流域有盆栽。資源分布:原產(chǎn)印度尼西亞、澳大利亞北部、越南、緬甸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別名苦顛茄、苦天茄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果實(shí)。秋季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間林下或荒坡。分布云南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約1米。莖直立,具分枝,全體密被黃硬毛和針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 Yè出處《云南中草藥》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葉。夏、秋采集,曬干或鮮用。性味微苦,涼。功能主治消炎止痛,解毒止痙。治小兒驚厥。用法用量?jī)?nèi)服:煎湯,1~2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