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假酸漿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假酸漿拼音注音Jiǎ Suān Jiānɡ別名

    水晶涼粉(《貴州草藥》),藍花天仙子、大千生(《云南中草藥》),冰粉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,鞭打繡球、草本酸木瓜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,),苦莪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貴州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茄科植物假酸漿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田邊、荒地、屋園周圍、籬笆邊。分布云南、廣西等地;貴州地區(qū)亦有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50~80厘米。主根長錐形,有纖細的須根。莖棱狀圓柱形,有4~5條縱溝,綠色,有時帶紫色,上部三叉狀分枝。單葉互生,草質(zhì),連葉柄長4~15厘米,寬1.5~7.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下延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的鋸齒且成皺波狀,側(cè)脈4~5對,上面凹陷,下面凸起?;▎紊谌~腋,淡紫色;花萼5深裂,裂片基部心形;花冠漏斗狀,徑約3厘米,花筒內(nèi)面基部有5個紫斑。蒴果球形,徑約2厘米,外包5個宿存萼片。種子小,淡褐色?;ㄆ谙募?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葉含假酸漿烯酮、魏察假酸漿酮。全草含假酸漿甙苦素0.65%。根含托品酮、古豆堿。

    性味

    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"甘淡微苦,平。"(有毒)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止咳,治痧氣,疥癬。"

    ②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"鎮(zhèn)靜,祛痰,清熱,解毒。治狂犬病,精神病,癲癇,風濕痛,瘡癤,感冒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假酸漿拼音注音Jiǎ Suān Jiānɡ英文名Fruit or seed of Apple of Peru出處

    出自《貴州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茄科植物假酸漿的全草、果實和花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Nicandra physaioides (L.) Gaertn.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集全草,分出果實,分別洗凈,鮮用或曬干備用。花于夏季或秋季采摘,陰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田邊、荒地或住宅區(qū)。

    資源分布:我國南北均有作藥用或觀賞栽培;河北、甘肅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有逸為野生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假酸漿,一年生草本,高0.4-1.5m。主根長錐形,有纖細的須狀根。莖棱狀圓柱形,有4-5條縱溝,綠色,有時帶紫色,上部三叉狀分枝。單葉互生,卵形或橢圓形,草質(zhì),長4-12cm,寬2-8cm,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下延,邊緣有具圓缺的粗齒或淺裂,兩面有稀疏毛。花單生于葉腋,通常具較葉柄長的花梗,俯垂;花萼5深裂,裂片先端尖銳,基部心形,果時膀胱狀膨大;花冠鐘形,淺藍色,直徑達4cm,花筒內(nèi)面基部有5個紫斑;雄蕊5;子房3-5室。漿果球形,直徑1.5-2cm,黃色,被膨大的宿萼所包圍。種子小,淡褐色?;?、果期夏秋季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葉含假酸漿烯酮(nicandrenone),即假酸漿酮-1(nic-1),假酸漿烯酮內(nèi)酯(nic-1-lactone),假酸漿酮(nic)-1(nic-1),假酸漿烯酮內(nèi)酯(nic-1-lactone),假酸漿酮(nic)-2、-3、-7、-10、-11、-12、17,葉中還含魏察假酸漿酮(withanicandrin)。新鮮的全草含假酸漿甙苦素(nicandrin)。

    種子中含少量曼陀羅甾內(nèi)酯(daturalactone),脫脂的種子含假酸漿甙苦素B,魏察假酸漿酮。種子油含脂肪酸和甾醇類化合物。脂肪酸主要為棕櫚酸(palmoit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亞油酸(linoleic acid),還有少量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;甾醇類化合物包括膽甾醇(chole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谷甾醇(sitosterol),24-亞乙基膽甾醇(24-ethylidene cholesterol)。

    根中含古豆堿(hygrine),托品酮(tropinone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抗腫瘤作用,假酸漿中含有的假酸漿烯酮在體處試驗中對淋巴細胞白血病P388細胞株的ED50為0.74μg/ml,對鼻咽癌KB細胞的ED50為2.0μg/ml,但是,在體內(nèi)抗P388試驗中未網(wǎng)球有活性。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微苦;性平;小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利尿鎮(zhèn)靜。主感冒發(fā)熱;鼻淵;熱淋;癰腫瘡癤;癲癇;狂犬病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全草或工化3-9g,鮮品15-30g;果實1.5-3g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發(fā)燒:假酸漿子三錢,煨水冷服。②治胃熱:假酸漿子、馬鞭草各三錢,煨水冷服。③治熱淋:假酸漿子、車前子各三錢,煨水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貴州草藥》)④治瘡癰腫痛,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:假酸漿果實五分至一錢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貴州草藥》:種子:清熱退火,利尿。

    2.《云南中草藥》:果實:祛風,消炎。治風濕性關(guān)節(jié)炎,瘡癰腫痛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hā Fēn Liǎo別名酸不溜、分枝蓼、叉枝蓼、酸姜來源蓼科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.,以根(黑色老根為佳)入藥。生境分布吉林、遼寧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。性味酸、甘,溫。功能主治祛寒,溫腎。主治寒疝,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叉枝藻來源藻類紅藻門叉枝藻Gymnoganyrus flablliformis Harv.,以葉狀體入藥。功能主治為瓊膠的輔助原料,并用作緩瀉劑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叉枝藻拼音注音Chā Zhī Zǎo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ā Zhī Yā Cōnɡ別名苦葵鴉蔥、羊奶及及、散枝鴉蔥、分枝鴉蔥來源菊科叉枝鴉蔥Scorzonera divaricata Turcz.,以鮮植物汁液入藥。生境分布內(nèi)蒙古、陜西、甘肅、寧夏、青海、新疆。性味苦,寒。注意根有毒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叉歧繁縷拼音注音Chā Qí Fán Lǚ來源石竹科叉歧繁縷Stellaria dichotoma L.,以根、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華北、西北、四川。性味甘,微寒。功能主治清熱涼血。主治盜汗骨蒸,結(jié)核潮熱,久瘧發(fā)熱。用法用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吹云草拼音注音Chuī Yún Cǎo別名莎蘿莽(《種子植物名稱》),一碗泡、公兒草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過山蛇、斬蛇劍(《廣西植物名錄》。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來源為遠志科植物齒果草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曬干,切段。生境分布生于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