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九翅豆蔻

    拼音注音Jiǔ Chì Dòu Kòu英文名Fruit of Ninewing kAmomum出處

    始載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姜科植物九翅豆蔻的果實或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momum maximum Roxb.

    采收和儲藏:果實將成熟時采收,烘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350-800m的林中溪邊陰濕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和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九翅豆蔻,多年生常綠草本,高2-3m,莖叢生。植侏下部葉無柄或近于無柄,中部和上部葉的葉柄長1-8cm;葉舌2裂,長圓形,長1.2-2cm,被稀疏白色柔毛,葉舌邊緣干膜質,淡黃綠色。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,長30-90cm,寬10-20cm,先端尾尖,基部漸狹,下延,葉上面無毛,下面及葉柄均被白綠色柔毛。穗狀花序近圓球形,直徑約5cm,鱗片卵形;飲片淡褐色,早落,長2-2.5cm,被短柔毛;花萼管長約2.3cm,膜質,管內具淡紫紅色斑紋,裂齒3,披針形,長約5mm;花冠白色,花冠管較萼管稍長,裂片長圓形;唇瓣卵圓形,長約3.5cm,全緣,先端稍反卷,白色,中脈兩側黃色,基部兩側有紅色條紋;花絲短,花藥線形,長約1cm藥隔附屬體半月形,淡黃色,先端稍向內卷;柱頭具緣毛。蒴果卵圓形,長2.5-3cm,寬1.8-2.5cm,成熟時紫綠色,3裂,果皮具明顯的九翅,被稀疏的白色短柔毛,翅上更為密集,先端具殘存的宿萼。種子多數?;ㄆ?-6月,果期6-8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,果實呈卵圓形可橢圓形,略向一側彎曲。果皮表面淡黃色或黃棕色,具明顯九條翅,被稀疏白色短柔毛,除果翅外,可見明顯的縱走棱線。果皮較薄,經壓后易沿棱處開裂,內表面黃色。中軸胎座,3室。種子團呈卵圓形或圓錐形,一端較尖長,每室有種子團2-12粒。種子不規(guī)則形,略扁,表面褐色、深棕郄或淺棕色。氣香,味辛涼。

    顯微鑒別,種子橫切面:假種皮細胞多層,有的不完整。種上以表皮細胞方形或類方形,排列緊密。下皮細胞長條形或不規(guī)則長方形內含黃紅色、黃綠色或淡黃色色素。油細胞僅分布于種脊維管束的周圍,類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形,內含油滴。內種皮含大量硅質塊。外胚乳細胞含草酸鈣方晶或簇晶。

    歸經

    脾;胃經

    性味

    味辛;性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中止痛;開胃消食。主脘腹冷痛;腹脹;不思飲食;噯腐吞酸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果實2-6g,根6-1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海南植物志》:果實有開胃、消食、行氣、止痛的功能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ǐnɡ Guǒ Hú Jì Shēnɡ別名有柄槲寄生、桂花寄生、油桐寄生、寄生茶、刀葉槲寄生出處始載于《海南植物志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的帶葉莖枝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scum multinerve (Ha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ǐnɡ Mǎ Bó來源藥材基源:為軸灰包科真菌軸灰包的子實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daxis pistillaris (L.ex Pers.) Fr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去泥砂雜質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砂土地表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ǎi Lè ér Chá來源為豆科柏勒樹屬植物柏勒樹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(Forsk) Chiov. 的枝的水煎浸膏。生境分布生于熱帶灌叢、熱帶稀樹干草原和過渡森林里。分布于廣州。原形態(tài)有刺灌木或小喬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柏子仁拼音注音Bǎi Zǐ Rén英文名SEMAN PLATYCLADI來源本品為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(L.) Franco的干燥成熟種仁。秋、冬二季采收成熟種子,曬干,除去種皮,收集種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柏枝節(jié)拼音注音Bǎi Zhī Jié出處《唐本草》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的樹枝。化學成分木材含揮發(fā)油,其中大部分是倍半萜醇,約占50%,中有雪松醇,韋得醇,α-,β-及γ-叩巴萜醇,α-異叩巴萜醇,α-及β-側柏萜醇,β-異側柏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