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黑腺珍珠菜

    拼音注音Hēi Xiàn Zhēn Zhū Cài別名

    滿天星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報春花科植物黑腺珍珠菜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ysimachia heterogenea Klatt.[L.paludicola Hems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00-900m的水溝邊。田塍邊及濕地、草叢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高40-80cm,全株無毛。四棱形,棱邊有狹翅和黑色腺點,中部以上多分枝,枝極開展?;~片匙形,長1-6cm,寬0.6-3.8cm,先端圓鈍,基部下延成翼柄,花時常不存在;莖生葉對生,無柄;葉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,極少長圓狀披針形,長4-13cm,寬1-3cm,先端稍銳尖或鈍,基部鈍或耳狀半抱莖,兩面密生黑色粒狀腺點。總狀花序生于莖端和枝端,長8-13cm;苞片葉狀,披針形,向上漸變小,長于或近等長于花梗;花梗長3-5mm;花萼長4-5mm,5分裂近達(dá)基部,裂片線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并向背部卷曲:花冠白色,長約7mm,基部合生部分長約2.5mm,5分裂,裂片卵狀長圓形;椎蕊5,與花冠近等長,花絲貼生至花冠的中部,分離部分長約3mm,花藥腺形,長約1.5mm,藥隔先端具胼胝狀尖頭;子房無毛,上位,1室,花柱長約6mm,柱頭膨大。蒴果球形,直徑約3mm。種子黑紫色?;ㄆ?-7月,果期8-10月。

    性味

    苦;辛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;解蛇毒。主閉經(jīng);毒蛇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泡酒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ì Bàn來源藥材基源:為蕁麻科植物褐脈樓梯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.T.Wang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石灰山山坡林下。資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薜荔拼音注音Bì Lì別名木蓮藤(《日華子本草》),辟萼(《質(zhì)問本草》),石壁蓮(《植物名匯》),木瓜藤、膨泡樹、餅泡樹、壁石虎、木壁蓮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爬墻虎、風(fēng)不動(《中國藥植志》),彭蜂藤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石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別名王不留行[廣西、廣東]、涼粉果、爬墻虎、木饅頭、木蓮、絡(luò)石藤、風(fēng)不動來源桑科榕屬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.,以花序托(俗稱果實)入藥。(其不育枝為絡(luò)石藤一種,參閱“絡(luò)石藤”項下)?;ㄐ蛲谐墒旌蟛烧?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薜荔根拼音注音Bì Lì Gēn出處《福建中草藥》來源為??浦参镛道蟮母kS時可采。曬干備用。性味苦,平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除濕,舒筋通絡(luò)。治頭痛眩暈,關(guān)節(jié)風(fēng)濕痛,產(chǎn)后風(fēng)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Lì Zhī來源藥材基源: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Ficus pumila L.采收和儲藏:隨時可采。割破莖皮,待乳汁流出后收集。也可取自葉中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曠野樹上或村邊殘墻破壁上或石灰?guī)r山坡上。資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