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黑頭草

    拼音注音Hēi Tóu Cǎo別名

    小毛葉子草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紫毛香茶菜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abdosia enanderiana(Hand.Mazz.)Hara[Plectranthus enanderiana Hand.Mazz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700-2500m的河谷干熱地區(qū)的山坡、路旁、灌叢或林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北部、云南中南部及東南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紫毛香茶菜,灌木,高0.6-1.2(2)m。莖直立,多分枝,四棱形,密被平展具節(jié)柔毛。葉對生;葉柄長1-2cm,密被短柔毛;葉片卵圓形、寬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圓形,長1.5-7cm,寬1-4cm,先端銳尖或短漸尖,基部闊楔形、驟然漸狹成翅,除漸狹的基部外邊緣具鋸齒或近圓齒,齒尖具胼胝尖;兩面被短絨毛,葉面微皺聚傘花序具3-7花,組成疏離而狹的假穗狀花序,長5-10cm,花梗與序軸均密被短絨毛;小苞片線形,長0.5-1mm,被疏柔毛花萼鐘形,長2.5-3mm,外面被疏柔毛,內面無毛,萼齒5,卵狀披針形,銳尖,近等大,果時花萼微增大;花冠紫色或白色,長5-7mm,外面被短柔毛及腺點,內面無毛,上唇外反,先端4圓裂,下唇卵圓形,內凹呈舟形;雄蕊4,二強,內藏子房4裂,花柱略伸出,柱頭2淺裂;花盤杯狀。小堅果近扁圓球形,深褐色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辛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祛風止癢。主口瘡;丹毒;風疹;濕疹;腳氣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3-10g;或含服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敷;或煎濃汁濕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ān Lónɡ Xiānɡ Kē Kē別名里蘇子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安龍香科科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ercrium anlungense C.Y.Wu et S.Chow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ān ( Cǎo Lǘ )別名庵(艸閭)草、庵 (艸閭)篙、淹 (艸閭)、覆(艸閭)、臭篙、庵蒿英文名all-grass of keiske Wormwood出處出自《神農本草經》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庵(艸閭)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ān ( Cǎo Lǘ ) Zǐ英文名fruit of keiske Wormwood出處出自《神農本草經》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庵(艸閭)的果實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temisia keiskeana Miq.采收和儲藏:冬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ān Mó Lè別名余甘子(《臨海異物志》),余甘(《唐本草》),庵摩落迦果(《綱目》),望果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》),油甘子(《廣州植物志》),牛甘子(《南寧市藥物春》),橄攬子(《四川中藥志》),喉甘子、魚木果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ān Lǘ別名庵蘆(《本草經集注》),庵閭草(《千金翼方》),庵閭蒿(《廣利方》),淹茼(《履巉巖本草》),覆閭(《綱目》),臭蒿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。出處《本經》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全草。8~9月割取全草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林下、山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