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黃菀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黃菀拼音注音Huánɡ Wǎn出處

    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菊種植物森林千里光全草。8~9月采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河谷草甸子、林緣、林下陰濕地。分布我國北方及東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約50~100厘米。單葉互生;葉片廣披針形至卵狀長橢圓形,邊緣具鋸齒狀牙齒,基部楔形,兩面無毛;葉柄短。頭狀花序排列成傘房狀,小,多數(shù),徑1.7~2.6毫米,梗短;總苞1列,苞片革質(zhì),長6~7毫米,線形;邊緣舌狀花1排,5~9個,舌片長,黃色,長13~19毫米,中央全為管狀花。瘦果,長3.5~4毫米,無毛,冠毛長6~6.5毫米,白色。種子淡褐色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生物堿:大葉千里光堿與瓶千里光堿等。還含洋薊素、綠原酸等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參見"大白頂草"條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肝、脾經(jīng)。

    性味

    苦辛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。治熱痢,眼腫,癰癤疔毒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2~4錢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腸炎,癰瘡:黃菀配鼠曲草(或火絨草),水煎服。

    ②治肝炎,結(jié)膜炎:黃菀配龍膽草或獐牙菜,水煎服。

    ③治瘡腫:黃菀,搗敷。(性味以下出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黃菀拼音注音Huánɡ Wǎn英文名Herb of Shady Groundsel出處

    出自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森林千里光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enecio nemoresis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8-9月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河谷草甸子、林緣、林下陰濕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華東及臺灣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森林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,高約50-100cm。根狀莖短,歪斜。莖單生或有時叢生,直立,近無毛,上部有稍斜升的花序枝。單葉互生;部葉在花期??菸?;中部葉較大,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約15cm,寬約5cm,先端尖,基部漸狹,的無柄而關(guān)抱莖,邊緣有細(xì)鋸齒,兩面被疏毛或的無毛,有細(xì)羽狀脈;上部葉條狀披針形至條形。頭狀花序,多數(shù),小,排列成復(fù)傘房狀;梗細(xì)長,被短柔毛,有條形苞葉;總苞近柱狀,長6-7mm,基部有數(shù)個條形苞葉;總苞片1層,10-12個,條狀長圓形,先端三角形,背面有短毛;舌狀花約5個,黃色,舌片條形;筒狀花多數(shù)。瘦果,圓柱形,有縱肋,無毛,冠毛白色,有多數(shù)不等長毛,長6-6.5mm。種子淡褐色?;ㄆ?-8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全草含大葉千里光堿(macrophylline),瓶千里光堿(sarracine)等。還含洋薊素(cynarin),綠原酸(chloro-genic acid),環(huán)氧四氫高21-去甲千里光二酮(nemorensine)等。C22-32石蠟(C22-32paraffins),金合歡烯(farnesene),甜沒藥烯(bisabolen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C28-32不飽和脂肪族醇,C38-58蠟,呋喃橐吾烯酮(ruanoligularenone),3-氧代-8α-佛術(shù)-1,7-二烯-8,12-內(nèi)酯(3-oxo-9-eremophila-1,7-dien-8,12-olide),3-氧代-8α-羥基佛術(shù)-1,7-二然-8,12-內(nèi)酯(3-oxo-8α-hydroxyere-mophila-1,7-二烯-8,12內(nèi)酯(3-oxo-8α-hydroxyere-mophila-1,12-olide),類胡蘿卜素(carotenoid)。

    從根皮和葉中分得蕓香甙(rut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延胡索酸(fumaric acid),沒食子酚(pyrogallol)焦性兒茶酚(pyrocate-chol),衛(wèi)矛醇(dulcitol),馬栗樹皮素(esculetin)及內(nèi)酯類成分。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辛;性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。主痢疾;腸炎;肝炎;結(jié)膜炎;中耳炎;癰療毒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12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腸炎,癰瘡: 黃菀配鼠曲草(或火絨草),水煎服。 ②治肝炎,結(jié)膜炎: 黃菀配龍膽草或獐牙菜,水煎服。③治瘡腫: 黃菀,搗敷。 (性味以下出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Cǎo別名倒生草、白花草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白草的根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.[Pen-nisetum ongolicum Franch.;P.flacci......
  • 別名倒生草來源禾本科白草根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.,以根狀莖入藥。生境分布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西南。性味甘,寒。功能主治清熱涼血,利尿。主治急性腎炎尿血,鼻衄,肺熱咳嗽,胃熱煩渴。用法用量5~8錢。摘錄《全國中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草莓拼音注音Bái Cǎo Méi別名三匹風(fēng)、野楊莓、草莓(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),白泡兒、白藨、白蒲草(《云南中草藥選》),只大薩曾(藏名)。出處《云南中草藥選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白草莓的全草。5~10月采集全草,洗凈,切段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ào別名白藥草烏來源藥材基源:為毛茛科植物無距賓川烏頭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conitum duclouxii Levl.var.ecalcaratum Fletcher et Luener采收和儲藏:夏秋采挖塊根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藥子拼音注音Bái Yào Zǐ別名白藥脂、盤花地不容、山烏龜、金線吊烏龜[廣東、湖南]、金線吊葫蘆[江西]、金絲吊鱉來源為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頭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[S. ......